印刷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06-12 00:00 來源:慧聰印刷網 責編:龜山隱真
- 摘要:
-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CPP114】訊:今天是“文化遺產日”,而6月13-17日世博江蘇活動在上海世博園據舉行,屆時,揚州雕版印刷將作為“人類風物志文化遺產代表作”精彩亮相!
就文化遺產話題小編致電天可嘉語(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高級顧問隋其昌先生,隋老師表示:“中國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就成為了重中之重,在這里我談談對古書畫這種文化遺產的保護。我認為除了加強對書畫真跡的直接保護以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最好方法就是讓這些文化遺產以一種新的方式進入到尋常百姓的家中,讓老百姓在家里就能欣賞到博物館中的藏品。而近年來數碼印刷技術的發展,對名人字畫、博物館藏畫的高仿真印刷創造了條件,我認為高仿真印刷復制技術就提供了這樣一種新的方式。”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1200多年前揚州就是中國的一大印刷中心。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重視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拿保護揚州雕版技藝來說,已經相繼成立了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雕版印刷技藝傳習所等場所。傳承中國文化、保存好傳統制作技藝將作為文化遺產保護的重點工作。
雕版印刷是我國印刷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868年的《金剛經》是現在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的。我國是最先使用雕版印刷的國家,大約在2000年前就開始使用。從這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印刷行業發展的歷史悠久,從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我國印刷業的發展處在了領先地位。然而,當今我國印刷業的發展卻遠遠的落后于美德等發達國家,值此非物質遺產日,作為當代的印刷人,需要反思。
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世博會上展出的雕版印刷,西夏木活字印刷都屬此列。既然是“遺產”,需要的就是繼承。被列入“遺產”保護名錄并不是最終目的,重要的是傳承。可以看到一個現象,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數都面臨著失傳的危險,無論是西夏木活字印刷,還是蕪湖鐵畫,它們的存在多局限在一個區域內,從事這些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人少之又少,而這樣的現狀,極大威脅著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而如何使這些有失傳危險的遺產如何傳承下去就顯得越發迫切了。
一直以來,有這樣一群老前輩,他們致力于印刷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那就是中國印刷技術協會印刷史研究會。印刷史研究會的成立源于1999年11月的第七屆世界印刷大會,當時針對印刷術發明權的論爭,李嵐清副總理指示“要搞個課題,組織專家學者論證,印刷術發明權不能讓韓國人奪去”,為進一步加強我國印刷史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經過準備,于2001年5月在世界印刷大會召開前夕,邀集在京的印刷及相關學科專家學者建立了印刷史研究會,隸屬于中國印刷技術協會。印刷史研究會自成立以來,圍繞著“印刷術起源研究”展開了大量的學術研究工作,征集并復制了一批印刷文物,并且積極開展了印刷史的科普宣傳工作。今天是文化遺產日,在這里筆者要對這些辛勤工作在印刷文化遺產事業的前輩們說一聲謝謝。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富士膠片憑借環保印刷產品榮獲“金蜜蜂獎·入圍企業”
全方位支持柯達印刷業技術交流會專訪
印刷重點工作:高檔CTP版基實現國產化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