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PVC食品包裝新法規應盡快出臺(二)
2006-03-15 09:06 來源:中國食品產業網 責編:中華印刷包裝網
難怪 2005 年 11 月 8 日《中國化工報》(4 版)《為何沒有企業的聲音——保鮮膜風波引發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了三點:一是怕出頭;二是存在僥幸心理;三是沒有危機處理能力,只能聽天由命了。
這次風波中國家質檢總局共抽檢了 44 種 PVC 保鮮膜,其中 12 種含有 DEHA(即 DOA),其它大多數用的什么增塑劑也沒有講清楚。筆者想他們不會用比外資企業所用的 DOA 價格更昂貴的無毒環保增塑劑吧?有關部門為什么不公布他們所用的品種?這幾個企業又都不出來說話。這就是我們要說企業也有責任的原因。
再說媒體。一些媒體介紹說,“美國:保鮮膜包食品有害健康”,要知道對于一些化學物質的毒害性,美國國家環保署(EPA)和環保積極分子與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經常意見相左。這次日、韓禁用含 DEHA 的 PVC 膜的主因是 PVC 難以生物降解,焚燒時會產生嚴重的致癌物二惡英。而在美國,DEHA(即 DOA)甚至還可以用于含 8%的酒精飲料中(酒精的存在易使增塑劑從 PVC 中遷移至飲料中),而幾十種鄰苯二甲酸酯類增塑劑中,只有鄰苯二甲酸二異癸酯(DIDP)可以使用。全球增塑劑生產的最大巨頭美國埃克森美孚公司在中國大力推廣的稱為 “很安全的”鄰苯二甲酸二異壬酯(DINP),在不含油脂的飲料中使用的前提為三個:①用量不超過 43%;②不超過室溫;③與食品接觸寬度不超過 0.005 英寸(即 0.127 毫米)。這些條件的限制,簡直等于不可使用。查一下互聯網,看到關于 DOP 等鄰苯二甲酸酯類化學物對人類及環境的危害,至少能看到上百條。媒體的記者,編審把毒性較小的 DEHA 批成是致癌物,而危害更大的鄰苯類增塑劑 DOP、DBP 則不講,這恐怕也不合理吧?
有些媒體講到 PVC 保鮮膜之事,他們作為一個肯定的成績,強調了衛生部標準是正確的、質檢總局的幾項禁令是及時的。當我們書面向他們反映其中的錯誤時,卻采取了回避的態度。
PVC 軟制品和國外增塑劑的使用現狀
PVC 是全球用量最大的化學聚合物,我國近幾年來,幾乎每年都增長幾十萬噸。最早的問題出現在上世紀 70 年代。越戰后的美國參戰士兵接觸生活用品、野戰帳篷、汽車裝飾、特別是醫療用品中的 PVC 制品后,身體產生了很多不良反應。由此懷疑與 PVC 中的氯乙烯單體含量有關。
隨著 PVC 合成技術的提高,氯乙烯單體含量從 10 毫克/Kg 降低到 1 毫克/Kg,但相關的問題仍存在,開始進一步研究 PVC 加工用助劑的安全性。在熱穩定劑品種中,限制使用含鉛、鎘、汞、鋇等重金屬元素的鹽類,轉而用毒性很低的鋅、鈣、鎂、鋁鹽類代替。
使用 PVC 必然要用到增塑劑,全球的增塑劑年用量在 2002 年為 570 萬噸,2005 年估計在700 萬噸上下。據我國《增塑劑》雜志總編隋昭德先生的估計,2005 年我國的增塑劑用量接近 150萬噸。
在增塑劑品種中,鄰苯二甲酸酯類(英文名:Phthalates,亦稱鄰苯二甲酸鹽、酞酸酯或酞酸鹽)是用量最大的品種,2002 年占 87%。我國的情況也差不多,占到增塑劑總消耗的 85%以上,其中以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即 DEHP、DOP)的性價比為最好,所占比例也最大。
PVC 制品又有軟、硬制品之分,當其增塑劑用量小于 10%時,稱為硬質 PVC 制品。如我們市場上見到的飲料瓶上的彩印薄膜,稱為 PVC 熱收縮薄膜。其加工時,在 100 份重量的 PVC 樹脂粉中,加入 5 份增塑劑(一般為 DOP)。由于增塑劑所含的比例較小,跑到薄膜表面的增塑劑數量甚微,且不直接接觸食品,所以可以說是比較安全的。
目前,美國、我國臺灣都仍在使用這種收縮膜(臺灣在明后年可能將被禁止)。歐盟、日、韓、已不準用這種薄膜。主要原因是使用后難于回收廢舊塑料,所以他們就采用與瓶子材質相一致的材料做包裝膜,以利于回收和再利用,當然,成本肯定會增加不少。
當 100 份 PVC 樹脂粉中增塑劑的份量增加到 20 份以上時。其制品就可以稱為 PVC 軟制品。食品用 PVC 保鮮膜中含有 35%左右的增塑劑(根據加工工藝和使用的增塑劑的品種、性能不同,所加的比例也不一定相同),PVC 兒童玩具、PVC 手套等很多 PVC 制品就屬于軟制品,在 PVC制品的加工過程中,增塑劑分散在 PVC 高分子之間而使制品柔軟,但未參加化學反應。一般都會有二種現象出現,一是析出性(亦稱出油),增塑劑會慢慢跑到制品表面,手摸上去有一種油膩膩的感覺;另一種叫遷移,就是與其他物質接觸時,會跑到其他物質中去。前一種情況主要取決于增塑劑本身的性質和用量,后一種情況是既取決于本身的性質和用量外,還取決于接觸物質(如肉類、油脂、酒精中就容易遷移)和使用條件(如溫度)有關。
這次風波中國家質檢總局共抽檢了 44 種 PVC 保鮮膜,其中 12 種含有 DEHA(即 DOA),其它大多數用的什么增塑劑也沒有講清楚。筆者想他們不會用比外資企業所用的 DOA 價格更昂貴的無毒環保增塑劑吧?有關部門為什么不公布他們所用的品種?這幾個企業又都不出來說話。這就是我們要說企業也有責任的原因。
再說媒體。一些媒體介紹說,“美國:保鮮膜包食品有害健康”,要知道對于一些化學物質的毒害性,美國國家環保署(EPA)和環保積極分子與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經常意見相左。這次日、韓禁用含 DEHA 的 PVC 膜的主因是 PVC 難以生物降解,焚燒時會產生嚴重的致癌物二惡英。而在美國,DEHA(即 DOA)甚至還可以用于含 8%的酒精飲料中(酒精的存在易使增塑劑從 PVC 中遷移至飲料中),而幾十種鄰苯二甲酸酯類增塑劑中,只有鄰苯二甲酸二異癸酯(DIDP)可以使用。全球增塑劑生產的最大巨頭美國埃克森美孚公司在中國大力推廣的稱為 “很安全的”鄰苯二甲酸二異壬酯(DINP),在不含油脂的飲料中使用的前提為三個:①用量不超過 43%;②不超過室溫;③與食品接觸寬度不超過 0.005 英寸(即 0.127 毫米)。這些條件的限制,簡直等于不可使用。查一下互聯網,看到關于 DOP 等鄰苯二甲酸酯類化學物對人類及環境的危害,至少能看到上百條。媒體的記者,編審把毒性較小的 DEHA 批成是致癌物,而危害更大的鄰苯類增塑劑 DOP、DBP 則不講,這恐怕也不合理吧?
有些媒體講到 PVC 保鮮膜之事,他們作為一個肯定的成績,強調了衛生部標準是正確的、質檢總局的幾項禁令是及時的。當我們書面向他們反映其中的錯誤時,卻采取了回避的態度。
PVC 軟制品和國外增塑劑的使用現狀
PVC 是全球用量最大的化學聚合物,我國近幾年來,幾乎每年都增長幾十萬噸。最早的問題出現在上世紀 70 年代。越戰后的美國參戰士兵接觸生活用品、野戰帳篷、汽車裝飾、特別是醫療用品中的 PVC 制品后,身體產生了很多不良反應。由此懷疑與 PVC 中的氯乙烯單體含量有關。
隨著 PVC 合成技術的提高,氯乙烯單體含量從 10 毫克/Kg 降低到 1 毫克/Kg,但相關的問題仍存在,開始進一步研究 PVC 加工用助劑的安全性。在熱穩定劑品種中,限制使用含鉛、鎘、汞、鋇等重金屬元素的鹽類,轉而用毒性很低的鋅、鈣、鎂、鋁鹽類代替。
使用 PVC 必然要用到增塑劑,全球的增塑劑年用量在 2002 年為 570 萬噸,2005 年估計在700 萬噸上下。據我國《增塑劑》雜志總編隋昭德先生的估計,2005 年我國的增塑劑用量接近 150萬噸。
在增塑劑品種中,鄰苯二甲酸酯類(英文名:Phthalates,亦稱鄰苯二甲酸鹽、酞酸酯或酞酸鹽)是用量最大的品種,2002 年占 87%。我國的情況也差不多,占到增塑劑總消耗的 85%以上,其中以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即 DEHP、DOP)的性價比為最好,所占比例也最大。
PVC 制品又有軟、硬制品之分,當其增塑劑用量小于 10%時,稱為硬質 PVC 制品。如我們市場上見到的飲料瓶上的彩印薄膜,稱為 PVC 熱收縮薄膜。其加工時,在 100 份重量的 PVC 樹脂粉中,加入 5 份增塑劑(一般為 DOP)。由于增塑劑所含的比例較小,跑到薄膜表面的增塑劑數量甚微,且不直接接觸食品,所以可以說是比較安全的。
目前,美國、我國臺灣都仍在使用這種收縮膜(臺灣在明后年可能將被禁止)。歐盟、日、韓、已不準用這種薄膜。主要原因是使用后難于回收廢舊塑料,所以他們就采用與瓶子材質相一致的材料做包裝膜,以利于回收和再利用,當然,成本肯定會增加不少。
當 100 份 PVC 樹脂粉中增塑劑的份量增加到 20 份以上時。其制品就可以稱為 PVC 軟制品。食品用 PVC 保鮮膜中含有 35%左右的增塑劑(根據加工工藝和使用的增塑劑的品種、性能不同,所加的比例也不一定相同),PVC 兒童玩具、PVC 手套等很多 PVC 制品就屬于軟制品,在 PVC制品的加工過程中,增塑劑分散在 PVC 高分子之間而使制品柔軟,但未參加化學反應。一般都會有二種現象出現,一是析出性(亦稱出油),增塑劑會慢慢跑到制品表面,手摸上去有一種油膩膩的感覺;另一種叫遷移,就是與其他物質接觸時,會跑到其他物質中去。前一種情況主要取決于增塑劑本身的性質和用量,后一種情況是既取決于本身的性質和用量外,還取決于接觸物質(如肉類、油脂、酒精中就容易遷移)和使用條件(如溫度)有關。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