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信貸中國化:造紙化工試點
2008-09-18 09:21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編:張奕波
哪些企業該停貸?哪些企業該支持?如何判斷企業或項目的環保風險?這些問題一直是實施綠色信貸的技術性難題。
在綠色信貸實施一年之際,信貸指標政策體系建立正在加速。
本報獲悉,為了便于銀行實施綠色信貸,環保部與世界銀行國家金融公司(IFC)聯合翻譯國際通用的“赤道原則”,日前翻譯工作已完成。這項包括10項基本原則,8項環境、社會績效標準和63個行業的環保指南,將于11月正式出版。
同時,根據赤道原則,環保部正在組織力量對其進行本土化研究,將建立適合中國的信貸環保績效評價體系。
造紙、化工等領域將可能最早建立相應的信貸環保指標體系,再逐步推廣到其他行業。
9月12日,環保部副部長潘岳表示,在一年的綠色信貸實施過程中,環保部已向人民銀行征信系統提供了3萬多條企業環境違法信息,各商業銀行以此為依據對部分違法企業采取停貸或限貸措施。
“目前,綠色信貸政策相關的技術和管理支持體系不斷完善,成為七大環境經濟政策中進展最快的一項。”環保部環境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環境政策研究室主任馮東方表示。
潘岳表示,盡管在實施綠色信貸等環境經濟政策中,存在種種技術難題和利益障礙,但環保部推行環境經濟政策的決心不變。
以環境風險審查取代限制名單
“企業依靠環保部門一一給出限制名單是不現實的。”清華大學環境系環境管理與政策研究所所長常杪分析,環保部門通報的企業名單只是嚴重污染企業的一小部分。同時,企業違規黑名單只是代表某一個時間點上這些企業嚴重違反了國家的環境標準,企業的環境狀態是動態的,僅依靠違規企業名單來進行綠色貸款的操作顯然不夠科學。
“即使能夠獲得比較完整的相關環保信息,授信審查時也只能從一些簡單的定性依據做出判斷,審查標準不一,隨意性強。”馮東方表示,中國還缺乏與綠色信貸配套的績效評價標準和行業環保績效評價指南等技術性政策。
正因如此,環保部借鑒了作為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整體性指南,即“赤道原則”,并于去年年底開始,和IFC聯合對其進行翻譯。
“目前翻譯中文的工作已經完成。”環保部環境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環境政策研究室主任馮東方對記者表示,這份字數達200多萬的中文版“赤道原則”將于11月份正式出版。
盡管“赤道原則”成為發達國家主流金融機構通用的標準,但要在中國應用,還需要進一步本土化。
“這套指南是綜合性指標體系,在借鑒的基礎上,要進一步研究適合中國的指標體系。”馮東方表示。
如“赤道原則”中的環境指標評價體涵蓋范圍涉及——環境評估與管理系統、勞動和工作條件、污染防治和控制,社會健康和安全、土地占用和非自愿遷移、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自然資源的可持續性管理、當地民主和文化遺產等8項內容。
“這是一種綜合判斷體系,有些指標不太容易判斷和實施。”馮東方表示,近期中國建立的指標體系更多集中在跟環境污染相關的內容上。當然,長期看,生態、文化、移民等多種社會因素也應該被納入其中。
除8項基本評價指標外,“赤道原則”還制定了62個特殊行業的環境、健康與安全指南。對此,馮東方透露,前期不可能對62個行業環保指標全部“本土化”。可能集中在某些高環境風險的重點領域試點,如造紙、化工等。
為了便于操作,常杪建議可以先從項目環境風險檢查入手。例如,借鑒“赤道原則”的行業指南,結合日本瑞穗實業銀行的“項目環境風險審查系統”,開發我國本土化的針對十大重點污染行業(鋼鐵、電力、水泥,化工、紡織、造紙、食品、焦化、有色金屬、石油)的項目環境風險檢查程序。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