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美”的書看書籍設計現狀
2009-02-13 11:27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網報 責編:任蓓
專家介紹:周晨:書裝設計家(現供職于江蘇教育出版社);廖潔連:香港書籍設計家(“2007世界最美的書”評委、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
周晨:到目前為止,已經舉辦過六屆“中國最美的書”評選活動了,自2004年以來,先后有五批107種“中國最美的書”亮相德國萊比錫,其中六種圖書榮獲“世界最美的書”稱號。“中國最美的書”已成為中國圖書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平臺和橋梁。如第一屆獲“世界最美的書”金獎的《梅蘭芳藏戲曲史料圖畫集》,在題材、設計、印制工藝上都很有說服力,代表了當今中國圖書設計制作的高水準,該書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向國際社會傳遞了中國文化。“世界最美的書”評選活動因冠以“最美”字樣而備受關注,您到德國擔任過這一評選的國際評委,能談一下評選活動的情況嗎?這一活動的評判標準是否代表了當今國際圖書設計界比較公認的最新理念和潮流?
廖潔連:我曾受邀參與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書籍裝幀設計評選工作,如德國、日本,中國的北京、上海、香港和臺灣。而對在德國擔任評委的感受尤為深刻。評選團是由來自不同國家的評委組成的,雖然文化有差異,但對書籍設計的審美標準都非常接近,當然欣賞的角度會有不同。在德國評選時,第一輪投票后,評選團的每位評委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專業意見,互相交流,這可以讓大家全面理解每一件從不同國家入選的作品,然后進行第二輪投票。到目前為止,我在其他地方沒有過這種經驗。我個人認為這可以是一種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活動,并不能產生什么新理念或潮流,因為很多引領設計風尚,并開創設計理念的書籍并沒有參加比賽,所以這種活動可以說不能完全代表國際標準,但可以反映書籍設計的一些現象,拉近彼此間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對于書籍設計的認識與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書籍設計向某種方向發展。
周晨:中國曾有過一個階段,獲獎圖書多是體量較大、包裝精美豪華的大畫冊,而這類書在“世界最美的書”的評選中卻很少受評委青睞,如《錦繡文章》這樣的大畫冊,在中國大眾傳統審美中,還是會比較接受這樣裝幀精美、制作精良的書。總體上看,一些獲獎圖書在讀者中還有爭議,我想這種爭議源自讀者對該獎項的審美標準、評判標準不夠了解,或者說這些標準同中國讀者的傳統審美認知之間存有差異,您認為呢?
廖潔連:無論什么原因,我認為中國讀者的爭議很明顯與中國讀者的傳統審美認知差異有關。中國書籍美的追求是建立在材料的特質上,這在回顧中國的歷史時就能理解。而“概念”與書籍設計理論的結合才剛剛起步,還處在設計者和讀者磨合的時期。
周晨:這么多屆“中國最美的書”的評選,在客觀上推動了中國圖書設計水平的提高,在設計觀念和印裝工藝兩方面都有進步。中國是一個書籍歷史相當漫長、書籍文化豐富多彩的國家,但在這樣一個國際評審的背景下,本民族的圖書形態和文化意韻該如何展示和表達呢?本民族的審美追求應該如何得到弘揚和交流呢?
廖潔連:“如何展示和表達”和“如何得到弘揚和交流”這都不用擔心。整體性(世界性)正在朝著這個方向磨合,每個民族都正在反思自己的定位和確立另一新現象。所以持“開放的態度”較為重要,這會指引著這兩個“如何”。
周晨:在書籍設計的表現手法中,字體設計是很重要的環節,香港的平面設計中,中文字體再設計的手法運用得很突出。您多年專注于中文字體的設計,積累了很多經驗,能談一下您的感受嗎?
廖潔連:這方面我有點不知道怎樣與大家分享。中文字體設計的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香港設計界的情況。概括地說,香港文字的審美趣味或許是受英文字體的影響;其次是用圖像的方法去處理,這可以得到特別的效果。普遍的現象是很多人懂漢字和書法,不懂中文字體設計,更談不上中文字體設計理論,這方面設計者和老師們需要加把勁。
周晨:香港一直是華人平面設計非常活躍的地區,中西方文化交融,比較早地進入了國際化環境,目前香港書籍設計的現狀如何呢?是否有一些可供內地借鑒的經驗?
廖潔連:我有不同的看法,就是香港書籍設計應和內地書籍設計互相借鑒才是。如世界各地除香港外,很多設計者專注于書籍設計就能生存,而在香港,是沒有設計者可以只依靠書籍設計就能生存的。我總是覺得每一個地方的文化都擁有千變萬化的表現形式,不用強求怎樣,前進是必然的。最后,非常感謝你給我機會,談了一點皮毛的看法。
周晨:哪里的話,您的經驗給了我很多啟示,同時也給我們提供了認識當代書籍設計現狀的新視角。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