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統計數據看印刷企業規模效應
2009-07-13 11:15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報 作者:潘曉東 責編:喻小嘜
- 摘要:
- 上規模的企業自然也難以回避市場的變化,難以回避國際金融危機對它的影響。但因為它的體量相對較大,應變能力相對較強,資金實力相對雄厚,市場開發能力相對完備……最終就有可能扛過最困難的階段,走出困境,迎來光明。
在4437家印刷企業中,年銷售過千萬元的印刷企業共計667家,占印刷企業總數的15%,但這些企業的總資產(406.68億元)卻要達到全市印刷業總資產(531.03億元)的76.58%,銷售(392.2億元)更要占到總銷售(468.24億元)的83.76%,利潤(26.04億元)則占到總利潤(28.9億元)的90.09%。顯而易見,這15%的上規模的印刷企業是上海印刷業的骨干。
如果我們進一步提高企業的規模化程度,把年銷售過億元的企業作為一個分析對象,那2008年全上海僅有92家企業符合這一標準,這僅占總數2.1%的企業,他們的總資產(218.08億元)、總銷售(222.79億元)、總利潤(19.48億元)分別要達到全市上述總量的41.4%、47.6%和67.4%。
這些數據毋庸置疑地說明了,越是上規模的企業,他們的生產能力、他們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他們獲取利潤的能力都要大大高于一般的中小型印刷企業。值得指出的是,2008年年銷售過億元的印刷企業比2007年增加了19家,增幅達26.03%,這固然有企業銷售業績上升的因素,但也不排斥有企業選擇在逆境中進一步擴張的因素。
規模化企業的贏利能力大于一般企業,其根本原因是生產設備比較先進、勞動生產效率比較高(盡管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管理規范而管理成本相對低廉、市場開發能力較強,在危機發生以后,應對危機的手段較多,反應也較為敏銳。
客觀地說,正是這些規模化的印刷企業代表著中國印刷工業的現狀,引領著中國印刷工業的發展,他們也理所當然地在國內印刷市場上有著更多的話語權。
在肯定進步以后,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因為能源、原輔材料及人工工資等上漲的因素,企業的人均創利卻在下降,這勢必影響企業的進一步投入,影響行業的繼續向前發展。而且,盡管統計數據指出,上海市印刷工人的年收入在2008年要比2007年上漲了0.47萬元(20.43%),人均年收入達到了2.76萬元,幅度不可謂低,但較之上海市社會保障局公布的上海市人均年收入3.95萬元的水平相比,還相差很多,這對印刷行業吸引人才是極為不利的。
我國應打造出一個乃至數個超大規模的印刷企業集團
如果說我們已經意識到規模化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的話,如果說經過改革開放30年,我們國內也已經有了一些上規模的印刷企業的話,與發達國家比,到今天為止,我們還缺乏印刷領域的超大企業,還缺乏集出版、印刷、發行于一體的(這還有別于現有的出版集團)超強團隊。有著五千年燦爛文明史的中國、處于經濟持續增長期的中國應該有這樣的團隊,期待經過努力,在2020年成為世界印刷強國的中國印刷業應該出現這樣的團隊。
比如,在日本國,就有著“大日本”、“凸版”這樣的超強印刷企業,他們從印刷入手,又不拘泥于印刷,伴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印刷線路板、發展平板顯示器、發展數字出版、發展……他們在世界印刷舞臺上有著獨有的話語權。
比如,在德國,就有著被稱為世界四大傳媒巨子之一的貝塔斯曼,他們集廣播電視、圖書和雜志報紙出版、印刷媒體服務于一體,以出版帶動印刷,以印刷烘托出版,市場有需求,他們就努力去追求。
比如,在美國,就有著當納利這樣的超強印刷企業,近年來本已足夠強大的當納利公司還收購了龐大的加拿大的魁北克,真正成了北歐地區的唯一印刷霸主。
在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國家相關部門正在著力打造數個年銷售超百億元的出版集團,我們國內有條件的印刷企業又何不乘此東風,在現有的基礎上,通過整合、收購、兼并、上市等多種途徑,著力去打造一個或數個足夠強大的印刷集團呢?他們有著足夠的市場開發能力,有著足夠的市場贏利能力,由他們引領著中國的印刷企業繼續向前發展。我們期待著這一天的盡快到來。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2008中國印刷業統計數據
統計局:國外媒體對中國經濟數據的質疑不科學
統計顯示:傳媒集團印刷廠雄居全國前五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