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高標準高境界——記上海市第五批援藏干部
2009-08-28 17:21 來源:中國上海政府網(wǎng)站 責編:喻小嘜
離開東海之濱,奔赴雪域高原,上海市第五批援藏干部在日喀則轉眼已一年多了,帶著家鄉(xiāng)父老鄉(xiāng)親的問候,記者專程赴藏采訪。
此行已是記者第六次進藏,時隔幾年,甫抵日喀則,照樣有高原反應,心跳快了,動作慢了。一了解,即便如平均年齡36.8歲的第五批援藏干部,只要回滬探親再來,一樣“英雄氣短”,這里的空氣含氧量只有上海的58%左右。
但是,缺氧不缺精神,高原不減斗志。記者走遍對口支援的日喀則地區(qū)5個縣,所見所聞,我們的援藏干部按照俞正聲書記提出“上海援藏工作要努力走在全國的前列”的要求,正以飽滿的熱情、沖天的干勁、優(yōu)秀的形象,譜寫著上海援藏的新篇章。
確保維穩(wěn),力克高海拔
今年春節(jié)剛過,全體援藏干部乘火車返藏。在列車上,第五批援藏的總領隊趙衛(wèi)星聲情并茂地朗誦賀敬之的詩歌《西去列車的窗口》,“你可曾想見:那些年輕人火熱的胸口,在渴望人生路上的第一個戰(zhàn)斗”,充分表達著援藏干部渴望奉獻的豪邁心情。未曾料想,進藏不久,拉薩發(fā)生嚴重暴力犯罪事件,西藏一下子成為全國和世界矚目的焦點。日喀則地區(qū)同樣形勢嚴峻,暗流涌動,定日、亞東處在邊境一線,每一位援藏干部都經(jīng)歷了前所未有的考驗。
這段日子,日喀則地委副書記趙衛(wèi)星身先士卒,先后幾次到亞東、江孜、薩迦、拉孜、定日等上海對口縣,布置維穩(wěn)工作,還登上海拔5900米的“雪域第一哨”蘭巴拉哨所看望邊防官兵。他病了,掛著點滴批閱文件;他累了,在車上打個瞌睡;只要哪里維穩(wěn)出現(xiàn)險情,總有他瘦弱的身影。
珠峰在定日縣境內,隨著奧運圣火珠峰登頂?shù)娜兆优R近,縣委書記楊連明70多天驅車8000公里,多次奔赴邊境鎮(zhèn)、邊境哨卡,組織物資保障珠峰大本營的后勤補養(yǎng),他自己車上的方便面和礦泉水就先后裝了六箱,沒睡過一天安穩(wěn)覺,直至奧運圣火在珠峰頂上燃燒傳遞。日喀則地區(qū)衛(wèi)生局副局長王振榮率醫(yī)療隊,去26個邊防哨所巡診,還登上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頂著七八級的大風,開設露天門診,累計接診800余人次。
亞東縣有290公里邊境線,40多個山口通道,分別與印度、尼泊爾、不丹接壤。縣委書記吳希銘走鄉(xiāng)穿村,跋山涉水,一個一個點去落實布控任務。5名援藏干部自己掏錢,買上新鮮蔬菜和肉,去慰問堅守在高山之巔的邊防哨所。時值盛夏,但那里早晚奇冷,他們從上海帶來一萬件羽絨服,向當?shù)夭筷牎⑥r(nóng)牧民送去一片溫暖。
江孜號稱西藏第一大縣,后藏重鎮(zhèn),素有寺廟多、僧尼多、舊貴族多一說,情況比較復雜。縣委書記陳云彬很有膽識,在確保維穩(wěn)的前提下,內緊外松,照例舉辦有著580年歷史的達瑪節(jié),集宗教、運動、貿(mào)易為一體,讓當?shù)孛癖娺^上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此舉效果很好,得到自治區(qū)有關部門的贊揚。
薩迦縣平均海拔4400米,而且境內鮮有綠樹,缺氧嚴重,5個援藏干部倒下4個半。但一旦出現(xiàn)不穩(wěn)定的苗子,援藏干部個個精神抖擻,縣委書記紀曉鵬靠前指揮,制定處置突發(fā)事件的預案,有效控制潛在問題,切實維護了社會局勢的穩(wěn)定。
拉孜縣是奧運圣火傳遞珠峰的必經(jīng)之地,縣委書記陳賓帶領干部四處奔波,為北京奧運搖旗吶喊,甚至騎著馬進入不通公路、信息閉塞的偏遠村落,做到家喻戶曉。圣火登珠峰期間,有一西方媒體問當?shù)夭刈迥撩瘢?ldquo;中國辦奧運,你是中國人還是西藏人?”那個牧民理直氣壯地回答:“我是中國人,生活在西藏,我為祖國辦奧運感到驕傲!”可見北京奧運的意義深入人心。
8月8日之夜,記者有幸參加在日喀則的援藏干部聚會,當胡錦濤主席宣布第29屆奧運會開幕時,我們這里的掌聲蓋過了電視直播現(xiàn)場的歡呼。是的,為了這一刻的到來,上海援藏干部熬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直播還沒過半,記者發(fā)現(xiàn)已有援藏干部悄然離去,這段日子他們輪流24小時值班,維穩(wěn)工作務必做到萬無一失。
援藏工作,力求高標準
步入日喀則,遠遠看見重建的位于日光山上一座宗堡,金頂紅墻在藍天白云下格外壯觀。始建于600多年前的桑珠孜宗堡,曾以“小布達拉宮”而聞名,卻因歲月侵蝕和破壞逐漸損壞,只剩城臺的一些斷壁殘垣。多少年來,重建日喀則宗堡已成當?shù)鼐用竦南蛲?004年,上海第四批援藏將此立為重點項目,投入4800萬元,請同濟大學著名土木建筑教授常青擔任設計負責人,憑著3張發(fā)黃的老照片,設計出美輪美奐、“修舊如舊”的建筑方案,并于2007年5月完成一期工程。援藏工作具有延續(xù)性,第五批援藏追加投資3500萬元,著重內部裝修和完善。援藏干部李作言告訴記者:“在廢墟上重建宗堡,顯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成果,有力回擊了境外敵對勢力的‘西藏文化毀滅論’,我們把宗堡建成博物館,打造城市的文化名片,這里將成為原生態(tài)藏族文化的展示中心,體現(xiàn)歷史風貌和現(xiàn)代功能的結合。”
上海試驗學校由第四批援藏隊伍建成,第五批來了位校長張陽,他一手抓高中部建設,一手抓教學管理。僅一年時間,就把過去家長不愿送孩子來的學校建成日喀則名校。今年全西藏中考,學校獲總成績第二名。記者去采訪時,恰逢有拉薩的學生跑來要求入校,這在日喀則是聞所未聞。
缺水問題長期困擾著江孜城,由于地貌、地下水脈情況復雜,政府過去投資千萬元的供水工程無濟于事,再建供水工程將面臨極大風險。而縣委書記陳云彬說:事關解決老百姓的民生問題,再大的困難也要上!他力排眾議,把供水項目定為頭號工程。日前,第一口80米深水井已打井成功,看著噴涌而出的水,陳云彬動情地說:“我比看到出油還高興。”
平整的水泥路,紅色的玻璃鋼房頂,配有健身器材的村民休閑廣場,這是亞東巾巴里鎮(zhèn)“安居工程”的一景。走入一戶農(nóng)居,窗明幾凈,藏式客廳寬敞舒適,老阿媽端上酥油茶,連聲夸獎上海援藏干部好。村里原先沒路,也無下水道,一下大雨村民如居水鄉(xiāng)澤國,現(xiàn)在大為改觀,環(huán)境整潔衛(wèi)生。村里還有一所上海卡帝樂希望小學,這是由上海團市委牽線搭橋,由卡帝樂鱷魚公司出資200萬元建成的。
上海援建項目力求質量達到高標準,有紅頭文件為證:所有基建項目都要創(chuàng)優(yōu)質工程,建筑面積在5000平方米的項目要爭創(chuàng)“雪蓮獎”。
歷練人生,追求高境界
“建功立業(yè),歷練人生,樹援藏干部新形象。”這是第五批援藏干部開展的一項主題活動。
日喀則地委副秘書長張靂是來自上海團市委的青年干部,工作忙碌之余,他自發(fā)組織“雪域紅星學習小組”活動,學習交流“援藏為什么、干什么、留什么”等值得深層思考的問題,還自印理論學習專刊,把援藏3年看作是獲取人生寶貴財富的過程。記者在地委組織部副部長陳雪強宿舍,看到一只圖書柜,其功能如蓄水池,援藏干部把自己讀過的書放入這里,有的還留下一段推薦的文字,再從這里取走書。陳雪強任圖書柜“柜長”是有道理的,一來他酷愛讀書,二來他的“娘家”上海市委組織部會源源不斷寄書來。記者下縣里采訪,有時遇到夜里停電,次日遇一援藏干部問,昨夜做什么?他樂呵呵地回答:正好秉燭夜讀。只有不斷“充電”,才能與時俱進。這也是總領隊趙衛(wèi)星一入藏就倡導的學習風氣。這批援藏干部文化素養(yǎng)不一般,記者看過他們寫的理論文章,可以編一冊“論援藏干部的修養(yǎng)”。
在一個節(jié)假日,援藏干部驅車500公里,去中尼邊境看望一位“國旗老阿媽”。老人年高97歲,自1965年國慶起,每天在自家窩棚前升國旗,一天沒落。人問她何故,老人說:我年紀大了,別的也做不了,能做的就只有升國旗,以表達我對祖國的感激和熱愛。援藏干部帶來了為阿媽量身定做的冬裝、棉鞋,還有藏毯、藏被及過冬糧食。當大家圍著老阿媽,在她升起的國旗前高唱《義勇軍進行曲》時,心中激蕩起一腔豪情。
記者采訪了5位援藏的縣委書記,有的還徹夜長談,盡管他們各有所長,經(jīng)歷也不相同,但都干得有聲有色,成績顯著。起先記者有些納悶,他們來自上海法院、農(nóng)委、信訪、宣傳等各條戰(zhàn)線,這縣委“一把手”可不是好當?shù)模习傩盏某院壤龆家埽苍S是他們過去從沒有過的經(jīng)歷,何以這么快就進入了“角色”?后來,從拉孜縣委書記陳賓身上似乎找到了答案。
陳賓當過兵,行過醫(yī),原是嘉定區(qū)衛(wèi)生局黨委書記,曾被評為上海市衛(wèi)生系統(tǒng)“十大杰出青年”。他既有軍人的硬朗,也有醫(yī)生的細膩,他對援藏工作傾注了滿腔熱情,竭盡所能去造福一方百姓。陳賓看到當?shù)匦l(wèi)生條件較差,衛(wèi)生知識不夠普及,就利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忙里偷閑,用一個多月時間,編寫了一本《學生健康手冊》,印刷一萬多本,全縣的學生人手一冊。按理說,這事不用縣委書記親勞,但他就是高興,而且書的扉頁請當?shù)氐牟刈逍l(wèi)生局長寫序,他自己的名字隱去了。他潔身自好,有時對骯臟的東西也夠“辣手”。過年那會兒,有建筑包工頭竟從西藏跑到上海,而且有本事找到陳賓的家,說是送土特產(chǎn)。事后,陳賓發(fā)現(xiàn)內有一捆5萬元的錢,他當時沒吭聲。年后,在一次建筑招標會議上,陳賓當著眾人的面,把一摞錢退給那包工頭,還客客氣氣地對人說:希望你能憑實力中標!這也是對所有建筑承包商的一次教育,上海援建的項目容不得半點歪門邪道。去年,拉孜遭遇一場特大洪災,眼見洶涌的洪水將危及縣城通向公路的大橋,陳賓率全體干部和武警官兵,用編織袋就地取沙石筑起一道堤壩,奮戰(zhàn)了一個通宵,他干得氣喘吁吁,幾欲虛脫。他馬上又召開緊急救災會議,突然接到嘉定區(qū)委組織部打來電話,說他老母親被車撞了,正昏迷在醫(yī)院。陳賓繼續(xù)不露聲色地布置完各項任務,會后才給家人打電話,家人安慰他母親已脫離了生命危險。同事們都勸他回去看看,但被陳賓一口回絕了,“這里有多少個家庭正等待我們幫助重建,我這個第一責任人能走嗎?!”遲到過年回去,他才知母親傷得不輕。原來家人對他隱瞞了母親的病情,就怕他工作分心。陳賓的事跡只是上海援藏干部的一個縮影,反映出我們援藏干部的精神風貌。
上海第五批援藏干部是一支特別能戰(zhàn)斗的團隊。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在藏凝聚一把火,回滬閃爍滿天星。
- 關于我們|聯(lián)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