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與火”到“光與電”印刷術見證新中國科技創新
2009-09-21 10:10 來源:科技日報 責編:涂運
- 摘要:
- 先高溫鑄出一粒粒的鉛字,放在架子上,揀字工再一粒粒挑揀需要的鉛字作出清樣,這種“鉛與火”的鉛字印刷方式在新中國的印刷行業一直占據了很長時間。直到上世紀80年代,激光照排和膠版印刷使鉛字印刷和鉛字工人寫入了歷史。那些密密麻麻的小鉛粒,大都也成了很多印刷企業的展覽品。如今,方興未艾的數字出版印刷技術不僅再次改變著出版印刷行業的面貌,也將深刻地影響我們每個人的生活。
【我要印】訊:20年前,激光照排技術的橫空出世讓我國出版印刷行業經歷了一次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的偉大變革。如今,數字技術的出現又使得數字出版印刷即將掀起一場新的革命。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出版印刷行業的變革歷程,就是一部共和國科技自主創新的歷史縮影。
2009年5月12日,中國國際展覽中心,chinaprint2009展覽會第一天,方正桀鷹c4200數字噴墨印刷機甫一亮相,便吸引了眾人的目光。這款印刷機采用連續走紙印刷方式,幅面寬度420毫米,可以輕松實現單色雙面印刷、雙色雙面印刷、四色雙機雙面印刷,印刷品達到1080dpi精度效果。就在人們紛紛嘖嘖稱奇于它的先進技術和強大功效時,殊不知,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出版印刷行業已經實現了從“鉛與火”到“光與電”再到“數字化”的歷史性跨越和發展。
先高溫鑄出一粒粒的鉛字,放在架子上,揀字工再一粒粒挑揀需要的鉛字作出清樣,這種“鉛與火”的鉛字印刷方式在新中國的印刷行業一直占據了很長時間。直到上世紀80年代,激光照排和膠版印刷使鉛字印刷和鉛字工人寫入了歷史。那些密密麻麻的小鉛粒,大都也成了很多印刷企業的展覽品。如今,方興未艾的數字出版印刷技術不僅再次改變著出版印刷行業的面貌,也將深刻地影響我們每個人的生活。
鉛字印刷:鉛與火的原始記憶
“鉛字印刷”是何物?現在的年輕人恐怕沒幾個人知道。而對于老一輩報人來說,那是他們內心深處有關“鉛與火”最原始的記憶。
“簡單地來說,鉛字印刷就是以火熔鉛,以鉛鑄字,以字排版,以版印刷。”79歲的羅亦鳴老人說起鉛字印刷,如數家珍,滔滔不絕。
羅亦鳴解放前就是印刷廠的學徒。新中國成立后,他曾擔任印刷廠廠長,干了大半輩子的印刷,他對鉛字印刷的各個工藝流程了如指掌:“先要熔鉛,然后鑄字,鑄完的字要放到架子上,由揀字工揀字。揀完字以后先印出樣張,就像現在報紙在送到印刷廠前先要打印樣張一樣。揀字、排版之后便是校對人員進行校對,一般要進行三校。四版報紙一般需要四個排版工,一個人負責一個版面。校對好了之后就送到印刷廠正式印刷了。”
在鉛字印刷年代,每個編輯都備有一把鋼尺、一疊版樣紙,把文字按照字數精確地換算成版樣上的行數。羅亦鳴回憶說:“做編輯最難的是準確掌握稿件字數,在版樣上快速合成行數,我們每個人都有個字號本,標題字的大小、標題與正文的比例,記熟了就慢慢總結出規律了。” 平裝無線膠訂聯動線裝機量調查
對于揀字這個工種,羅老饒有興趣地介紹說,“記”是揀字工的一個硬功夫,不僅要記住字架上的常用字、部位字、繁體字,還要記版樣上的行數、欄數。記得多了,就像現在的電腦打字的盲打一樣,也能只看稿子,不看字架,盲揀字。最熟練的工人揀字就像采茶,1分鐘能揀200多個字。那時的揀字工非常熟練,幾乎是閉著眼睛就能把所有的鉛字揀出。
在羅老的印象中,當時的鑄字是鉛字印刷中比較危險的工種,鑄字房的人身上基本都被硝酸“訪問”過,個個帶傷。正因為經常要用手拿剛剛鑄出的滾燙鉛字,鑄字工人的手上都長出了一層厚厚的老繭,不怕熱、不怕燙,練出了“火中取栗”的功夫,可以說是“心酸的收獲”。
在漫長的鉛印生涯里,除了這些往昔的美好記憶之外,在羅亦鳴老人腦海中,還不時浮現著這一幕幕場景:
在鉛排車間里,排字師傅手上托著沉重的字盒穿梭于幾十排的字架之間,時間長了手都托不住;鉛字需要用鑷子一個一個地揀出來排列好,一個即使再熟練不過的工人一天也只能排一個版;鉛排車間又黑又臟又有鉛污染,油墨鉆進工人指甲縫里,下了班用硬刷子、洗衣粉都刷不干凈……
鉛排車間的這些場景深深地印在每個工人的心中。他們內心深處迫切希望,能有一種先進技術能夠替代這種原始的勞作。
直到激光照排技術的出現,這個愿望終于成為了現實。
激光照排: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
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發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實行改革開放方針的號召,國家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52歲的夏天俊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于1980年6月調任《經濟日報》社印刷廠廠長。那時的他沒有想到,日后他親自參與和見證了我國印刷歷史上的一次革命。
接任印刷廠長后,夏天俊發現各印刷單位都仍從發展鉛排鉛印著手,大家都陷入了發展鉛作業的困惑。鉛字印刷大量地占用場地、廠房,工人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大量的鉛還會影響工人身體健康、污染環境。和許多印刷廠一樣,夏天俊開始思考新的出路。
而在此時,國家為了解決漢字的計算機輸入/輸出問題,于1974年8月設立了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即748工程),其中漢字照排是利用計算機和相關的光學、機械技術,進行漢字的輸入、編輯、輸出、印刷等操作。
1975年,時年38歲的北大計算機研究所王選教授聽說了這個工程。良好的數學背景讓王選開始思考中文漢字計算機輸入/輸出問題。
針對計算機難以用小點描述中文字符這種難題,王選教授提出了信息壓縮的辦法,即以一種特征來描述巨大的信息量,具體辦法是用線段(筆畫)來描述字形。這種矢量算法是一種根本性的進步,不僅解決了信息量的問題,而且在字形放大時不會出現毛邊。
在考慮漢字信息的高速還原和輸出問題時,王選教授再次有了“跨越式思維”:他毅然跳過當時日本的光機式二代機和歐美的陰極射線管式三代機,創造性地研制國外還沒有商品化的第四代系統,用激光掃描的方法來還原輸出,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激光照排”。
最后“748”工程專題小組綜合有關方面技術力量,多方調查、鉆研、試驗,經歷了8年之久的分析、對比,最后確定了王選教授研發的第四代激光照排技術方案。
因為當時中國大的報社都是引進國外進口印刷設備和機器,王選教授和研究團隊特意給這套激光照排系統起名“華光”,寓意中華之光。作為活字印刷技術發明人——畢昇的后代,王選教授和他的團隊決心要和進口印刷設備一爭高下,為中國人爭口氣。
夏天俊敏銳地注意到了這一印刷行業技術革新的動向。他開始和專題小組以及王選聯系,面對重重壓力,他主動提出讓王選教授的“激光照排”技術在《經濟日報》進行相關的實驗活動。
1987年下半年,經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的實驗,華光ⅲ型的運行越來越順利,效益也大大提高。10月,黨的十三次代表大會在京召開,大會工作報告全文34000多字,《經濟日報》在收到新華社電訊稿之后,立即上華光系統進行計算機排版,整個過程僅用20分鐘,其他大報則召集一批最熟練的鉛字排版工人,苦戰了三四個小時。激光照排的威力充分顯示出來,并因此名躁天下。
1988年7月18日,《經濟日報》印刷廠賣掉了一切鉛作業設備,報紙版面全部采用激光照排技術排版印刷,這在當時引起極大轟動。“《經濟日報》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張用國產中文激光照排技術排版的日報。”面對記者,80多歲的夏老回憶起這個“世界第一”,仍然很激動。
為此,《人民日報》當時專門撰文“如果活字印刷是一次印刷革命的話,這個系統的誕生,將是一場新的印刷革命的開端”。
一項原創性核心技術可以改變一個時代。激光照排技術的誕生,使我國在發明了活字印刷的上千年歷史后,實現了中國印刷技術的第二次革命,它意味著中國印刷業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的新紀元。
中國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技術創始人王選教授被譽為“當代畢昇”和“激光照排之父”。千年之后,畢昇的祖國和后代終于再次贏得了全世界聚焦的目光。
自激光照排系統告別鉛與火之后,王選教授領導北大正方相繼發展出基于頁面描述語言的遠程傳版,告別了報紙傳真機;發展出開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統,告別了傳統的電子分色機;發展出新聞采編和資料檢索系統,告別了紙和筆;發展出直接制版技術,開啟了告別膠片的技術革新……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王選當選新中國“雙百”人物作者
影響報紙印刷質量因素分析
方正電子菲林加工與出版管理系統介紹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