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1975 袁隆平和他的雜交水稻
2009-09-24 09:50 來源:新華網(wǎng) 責編:喻小嘜
5月8日,剛從美國歸來的袁隆平院士,像往常一樣,走進了試驗田。
黝黑的面龐依舊,堅定的步伐依舊,“袁氏發(fā)型”依舊。
“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他這樣描述自己的生活作息。試驗田是他生活的一個重心,因為那里種著他心愛的雜交水稻。
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袁隆平在雜交水稻攻關的每一個關鍵時刻,每一個困難面前,都始終堅守目標,鍥而不舍進行科學探索;在雜交水稻領域的每一個發(fā)展階段,每一項重大技術創(chuàng)新,都貢獻出了非凡的經(jīng)驗、智慧與學術思想。
在他的引領下,我國擁有了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關鍵技術,人類擁有了驅(qū)逐饑餓新的希望。
77歲的袁隆平,壯心不已。
使 命
讓所有人遠離饑餓,新的起點期待新的奇跡
2005年8月13日,農(nóng)歷七月初九。
8月的長沙
,天氣炎熱,空氣里一絲涼風都沒有。可袁隆平卻覺得這天熱得暢快,熱得舒坦。
因為這一天是袁隆平75歲的生日,也因為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他將迎來一位特別的客人。
這一天,溫家寶總理到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視察。
看過試驗田里穗大葉壯、谷粒碩大的超級稻,聽過袁隆平的匯報,溫家寶總理說,袁老師研究發(fā)明的超級稻有重大科學價值,在我國大面積推廣種植后累計增產(chǎn)糧食4000多億公斤,為中國人養(yǎng)活自己做出了重大貢獻。發(fā)展農(nóng)業(yè)要靠政策,靠投入,歸根結底要靠科學技術。
總理的評價,讓袁隆平如沐春風;總理的囑托,讓袁隆平深感振奮。
這一年,袁隆平向世人宣布了第三期超級稻目標:在2010年,畝產(chǎn)要達到900公斤;同時要把雜交水稻推向全世界。袁隆平設想,在2010年將雜交水稻在世界范圍內(nèi)推廣到1500萬公頃,按照每公頃增產(chǎn)2噸糧食計算,就能多產(chǎn)3000萬噸糧食,多養(yǎng)活1億多人。
這一年,距離他與雜交水稻攜手之始已有45年。
45年,彈指一揮間。袁隆平要讓所有人遠離饑餓的追求沒變;他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沒變;他那“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豪情沒變。
此前一年,超級稻二期目標提前實現(xiàn),超過800公斤的畝產(chǎn),讓中國的超級雜交稻育種研究繼續(xù)領跑世界,這一領先的紀錄已經(jīng)保持了30年。
讓雜交水稻的潛力充分迸發(fā),讓人民不僅吃飽還要吃好,面向未來,使命仍然在肩。
本 色
科學研究的本色是創(chuàng)新,科學家的使命在于探索未知,他們真正的快樂也來源于此
科學家的使命在于探索未知。從步入科學殿堂的第一天起,創(chuàng)新就已經(jīng)深深烙入袁隆平的人生信條里。
地里的雜交水稻綠了又黃,農(nóng)民的谷倉里裝滿豐收的稻谷,寓言著他豐厚的創(chuàng)造力。
1960年,當袁隆平立志用農(nóng)業(yè)科技擊敗饑餓威脅時,“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yōu)勢”成為橫亙在他面前的理論禁區(qū)。
當年,一株“鶴立雞群”的高產(chǎn)異型稻株,吸引了袁隆平的眼光;第二年在它的后代身上,優(yōu)勢完全退化分離,難道這是一株天然的雜交稻?能不能育成人工雜交稻?袁隆平的智慧火花在那一刻點燃。
多年后,他的弟子說,“袁老師絕不是第一個見到異型稻株的人,但卻是第一個找到其本質(zhì)規(guī)律的人。也正因為他敢于打破常規(guī),才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創(chuàng)新是科研的本色,但在關鍵時刻對于研究路線的重大決策更能顯示大師應有的本色。
功底深厚,高瞻遠矚,決斷果敢,在眾多農(nóng)業(yè)科學家眼中,袁隆平從來都是不折不扣的“戰(zhàn)略之魂”。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關鍵節(jié)點,幾乎每一次都能找到他的影子。
1987年,距離雜交水稻首次大面積推廣已過去10年。袁隆平又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zhàn)略設想,在他的設想中,雜交水稻的育種方式必須由繁到簡,未來要從三系到兩系再到一系。這個后來被世界農(nóng)業(yè)科技界譽之為“袁隆平思路”的卓越構想,把科學探索推向了又一個全新的境界。
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需要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同時想要超越自我,就必須承擔隨之而來的風險。當袁隆平提出要選育畝產(chǎn)700公斤以上的超級稻時,就連跟隨他多年的助手們,都懷疑“這怎么可能?”
“要是能夠輕易做到,我把你們叫來做什么?”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一向笑容可掬的袁隆平拉長了臉。他認為,盡管日本和國際水稻研究所都沒能在“超級稻”上取得突破,但“別人沒做到的,不等于我們不能做。我不愿停留在原有成績上,要出新成果。”
袁隆平告誡助手們:“搞科研,要有一種在國際上爭先的精神。就像跳高一樣,跳過一個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著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人家后頭。”他要的就是搶占雜交水稻研究的國際制高點。
袁隆平雷厲風行,說干就干。新世紀的第一年,超級稻首期畝產(chǎn)700公斤的目標順利實現(xiàn)。
奮 斗
他喜歡李四光創(chuàng)作的小提琴曲《行路難》。他以這種方式告訴世人:“探索科學的道路是艱難的,但不管怎么難,科學工作者都要義無反顧走下去……”
中國雜交水稻的成長史,就是以袁隆平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奮斗史。
年過古稀,本該含飴弄孫、頤養(yǎng)天年,可袁隆平卻依然堅守在一線,每天準時上班,準時下田,上午9點半到10點半,下午3點半到4點半,是他固定到試驗田的時間。越是打雷刮風,越是下大雨,他越要到田里面去看看,因為那是檢驗他的“寶貝”的關鍵時刻。
袁隆平對試驗田如此癡迷,不僅僅是一種生活習慣。他說,“我們搞育種的,就是要堅持在第一線,這樣才會發(fā)現(xiàn)新品種,才會接近靈感。”
奮斗在一線,是袁隆平的行動指南。
在實驗的最初6年里,袁隆平與兩個學生尹華奇、李必湖先后用1000多個品種的常規(guī)水稻,與最初找到的雄性不育株及其后代進行了3000多個測交和回交實驗,始終沒有成功。上千次的失敗沒有摧垮袁隆平創(chuàng)造成功的信念。
為了尋找野生稻,袁隆平師徒千里迢迢,遠赴云南和海南,他們經(jīng)歷了“三只老鼠一麻袋,三只蚊子一盤菜”的艱苦;也在滇南大地震中與死神擦肩而過。
為了加快雜交育種更代繁殖,袁隆平師徒開始了候鳥一樣追趕季節(jié)南來北往的歲月。39個春節(jié),袁隆平在天涯海角度過。
袁隆平師徒猶如拓荒牛般,耕耘著希望,探求著綠色生命的本質(zhì)。功夫不負有心人。1970年,“野敗”的發(fā)現(xiàn),為秈型雜交稻三系配套打開一扇成功的窗戶。但是試驗田里只長稻草不長谷,讓那依稀的亮光似乎黯淡了。面對懷疑,袁隆平依然冷靜,改進品種組合,3年創(chuàng)造了畝產(chǎn)505公斤的優(yōu)良戰(zhàn)績。
一個階段的成功,停止不了矢志奮斗者的腳步。
制種,曾經(jīng)是制約雜交水稻推廣的一大阻礙。1973年到1975年,兩年多的臥薪嘗膽,袁隆平讓最初一畝僅能生產(chǎn)5.5公斤雜交種子,一步飛躍到最高畝產(chǎn)150公斤。
1976年,雜交水稻率先在湖南大面積推廣,進而推向全國。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當年就推廣了208萬畝,全部增產(chǎn)20%以上。按每畝增產(chǎn)60公斤計算,即增產(chǎn)12.48億公斤。雜交水稻旋風在神州大地刮起。
從三系到兩系跨越的關鍵時刻,南方遇到超常低溫,兩系不育系出現(xiàn)育性波動。袁隆平?jīng)]有退卻,從失敗中另辟蹊徑,終將雜交水稻培育成了可以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安全種植的水稻。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漫長的科研道路上,無數(shù)次分析、總結,飽嘗了“失敗、成功、再失敗、再成功”的苦辣酸甜,袁隆平愈挫愈勇;雜交水稻的偉大成就,讓我們看到在失敗和挫折中崛起的輝煌。
奉 獻
一個真正的科學家要心底無私,他對人類的貢獻在于將自己的智慧毫無保留地付出
培育雜交水稻,從袁隆平一個人的夢想,變成一個科研小組的奮斗目標,再擴大到一場聲勢浩大的攻關大協(xié)作,到組建一個機構健全的研究中心,最后被納入國家的“863”計劃……這個過程,體現(xiàn)了黨和國家的重視與支持,也見證了一位科學家的無私與高尚。
1971年3月下旬,正當“野敗”的F1代“子女”抽穗的時候,湖南、廣東、廣西……來自13個盛市、自治區(qū)的18個科研單位50多名農(nóng)業(yè)科技人員,齊聚三亞。
此時,一道科研之外的“難題”擺在袁隆平的面前。是將“野敗”這一最新實驗材料封閉起來關門研究,還是讓更多的科研人員協(xié)作攻關呢?
雜交水稻三系配套已經(jīng)凝結了他的很多心血,“野敗”的出現(xiàn)無疑是天賜良機,他可以讓自己成為這項研究“唯一”的功臣。但是袁隆平還是選擇了后者。他毫無保留地及時向全國各地來的科技人員報告了他們的最新發(fā)現(xiàn),慷慨無私地把辛勤培育的“野敗”材料分送給大家,讓他們一邊學習一邊實驗。
白天,他在試驗田里示范技術操作;晚上,他在駐地開辟教室,架起黑板,給各地技術人員辦起雜交水稻研究速成班,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知識奉獻給大家。
他的無私,換來的是沖天的熱情和干勁。短短1年多的時間里,來自全國各地的100多名科研人員,使用了上千個品種,與“野敗”進行了上萬個回交轉(zhuǎn)育,極大地加速了雜交水稻的研究進程。
其后,在長達30多年的南繁育種歲月里,袁隆平始終堅持這樣講課或座談。培養(yǎng)了一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雜交水稻技術人員。他在科研事業(yè)中,沒有門戶之見,從來都是搞“五湖四海”,這讓很多人從中受益。
對于一項科研事業(yè),掌握最新的研究資料非常重要。袁隆平每次從國外帶回的資料都是復印成三份,一份留在雜交水稻中心,一份提供給全國協(xié)作組,另一份則讓來中心訪問的科技人員無償參閱。
令人感佩的胸懷、令人贊嘆的研究,為他贏得了各地科研人員發(fā)自內(nèi)心的敬重。從此,他也在大家的矚目中擔當起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總設計師和最高學術領頭人的重任。時至今日,每每聽到別人對他的贊美,袁隆平依然會有些羞澀,因為他的心里始終覺得,雜交水稻并非他一個人的成績,而是整個團隊的成就。
袁隆平,他把自己奉獻給了雜交水稻事業(yè);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奉獻給了研究同行;他把雜交水稻奉獻給了中國人民,也奉獻給了全世界。
無農(nóng)不穩(wěn),有糧則安。袁隆平“為了讓更多人吃飽飯”的愿景,終將成真。
- 關于我們|聯(lián)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