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企業化生存要邁“兩道坎兒”
2011-05-24 09:39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報 責編:江佳
- 摘要:
- 經過近10年的持續推進,我國500多家出版社終于轉企改制。但這不是終點,因為下一步的工作更艱巨,一個生存問題,一個發展問題,足以讓那些靠吃政策飯生存的社長、總編們頭痛不已。
【CPP114】訊:經過近10年的持續推進,我國500多家出版社終于轉企改制。但這不是終點,因為下一步的工作更艱巨,一個生存問題,一個發展問題,足以讓那些靠吃政策飯生存的社長、總編們頭痛不已。
事實上,轉企改制最大的作用就是使出版社的生存狀態發生了根本變化。過去,出版社在種種“保護傘”的庇護下,大多處于政策化生存、政府化生存和事業化生存的狀態,即使我國步入市場經濟已久,但出版行業的市場化進程仍一直處于不均衡狀態。各種政策因素的影響,使許多出版社的經營工作始終在計劃與市場之間游走。因此,當企業化生存到來的時候,就會出現某些驚慌失措的現象。對此,有一些常識性的東西需要加以強調,或說是未來出版社的生存之道,有“兩道坎兒”就需要我們邁過去。
首先,我們最需要邁過去的是“三無出版社”這道坎兒。何謂三無?即無編輯、無作者和無版權。產生這種怪現象的土壤是所謂“三有”,即有資助、有書商和有書號。我這里說的“無編輯”,是指策劃編輯。有些出版社只有給書商看稿子的編輯,他們至多是案頭編輯。檢驗一個編輯有沒有策劃能力,就是要看他的手中是否有作者和圖書版權。所以說,策劃編輯與作者、書稿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編輯是龍頭。一個出版社如果放棄了“以編輯工作為中心”,它就會淪為“三無出版社”。由此可見,以人為本不是一句空話,沒有人才,出版社或出版集團都會走向空殼化。試問,在一個健全的商業社會中,這算是什么出版企業呢?如果說在沒轉制之前,有些出版社依靠政策和書號還可以維持生計的話,那么在企業化之后,它首先敲響的就是“政策+書號”這種畸形模式的喪鐘。所以需要鄭重指出的是,目前出版社無論狀態如何,一定要盡早地把自己從“三無”的狀態中擺脫出來,這可能是我們賴以企業化生存的唯一出路。
另外,關于自主版權建設,還要多說幾句。一個出版社有自主版權的書、有自主經營權的書的建設是很重要的,也是需要堅持的。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在這方面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不信你翻開一些出版社的書目,剔除民營書商們的書,看一看我們自己做的書還有幾本?正是由于沒有自主版權建設,當轉企改制來到的時候,當數字化來到的時候,當民營書商迅速崛起的時候,當出版管理政策日漸寬松的時候,我們才會一次次地慌亂起來。有人可能會說,搞自主版權建設,哪那么容易啊?沒錯,是不容易。但上海世紀、商務、三聯、廣西師大等出版單位不是做得很好么?許多民營書商在一無政策、二無書號的情況下,不是也把自己的自主版權建設做得很好么?所以說,只要我們建立正確的經營戰略,事情還是可以做好的。尤其是在“做,可能會失敗;不做,肯定會失敗”的情況下,我們選擇什么,不是一件很清楚的事情么?
其次,我們需要邁過的是“資本運作”這道坎兒,就是出版社的股份制改造。它實際上是轉企改制的深化,也是我們下一步無法回避的問題。這些年,由于集團化、股份制、上市等風潮的影響,出版界流動著一種恐懼心理,擔心“極端商業化”會摧毀我們的文化產業,擔心股份制改造會最終沖散我們的行業優勢,擔心一些商業激進分子會在追求資本最大化的瘋狂中,忘記了出版文化,攜著貪婪的欲望絕塵而去。在這場風潮中,確實有一些負面的例子,對我們的認識產生種種不良影響。諸如一些有名的出版品牌垮掉了,許多好書得不到正常出版,許多垃圾書卻在商業化的狂熱中紛紛涌現出來等。但是,時代的潮流從來不會因為它行進過程中的枝節問題而改變其基本的發展規律。我們從計劃經濟走入市場經濟,資本的力量必然會顯現出來,影響我們、引導我們、沖擊我們。問題的關鍵更在于我們對自我把持的能力。
事實上,轉企改制最大的作用就是使出版社的生存狀態發生了根本變化。過去,出版社在種種“保護傘”的庇護下,大多處于政策化生存、政府化生存和事業化生存的狀態,即使我國步入市場經濟已久,但出版行業的市場化進程仍一直處于不均衡狀態。各種政策因素的影響,使許多出版社的經營工作始終在計劃與市場之間游走。因此,當企業化生存到來的時候,就會出現某些驚慌失措的現象。對此,有一些常識性的東西需要加以強調,或說是未來出版社的生存之道,有“兩道坎兒”就需要我們邁過去。
首先,我們最需要邁過去的是“三無出版社”這道坎兒。何謂三無?即無編輯、無作者和無版權。產生這種怪現象的土壤是所謂“三有”,即有資助、有書商和有書號。我這里說的“無編輯”,是指策劃編輯。有些出版社只有給書商看稿子的編輯,他們至多是案頭編輯。檢驗一個編輯有沒有策劃能力,就是要看他的手中是否有作者和圖書版權。所以說,策劃編輯與作者、書稿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編輯是龍頭。一個出版社如果放棄了“以編輯工作為中心”,它就會淪為“三無出版社”。由此可見,以人為本不是一句空話,沒有人才,出版社或出版集團都會走向空殼化。試問,在一個健全的商業社會中,這算是什么出版企業呢?如果說在沒轉制之前,有些出版社依靠政策和書號還可以維持生計的話,那么在企業化之后,它首先敲響的就是“政策+書號”這種畸形模式的喪鐘。所以需要鄭重指出的是,目前出版社無論狀態如何,一定要盡早地把自己從“三無”的狀態中擺脫出來,這可能是我們賴以企業化生存的唯一出路。
另外,關于自主版權建設,還要多說幾句。一個出版社有自主版權的書、有自主經營權的書的建設是很重要的,也是需要堅持的。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在這方面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不信你翻開一些出版社的書目,剔除民營書商們的書,看一看我們自己做的書還有幾本?正是由于沒有自主版權建設,當轉企改制來到的時候,當數字化來到的時候,當民營書商迅速崛起的時候,當出版管理政策日漸寬松的時候,我們才會一次次地慌亂起來。有人可能會說,搞自主版權建設,哪那么容易啊?沒錯,是不容易。但上海世紀、商務、三聯、廣西師大等出版單位不是做得很好么?許多民營書商在一無政策、二無書號的情況下,不是也把自己的自主版權建設做得很好么?所以說,只要我們建立正確的經營戰略,事情還是可以做好的。尤其是在“做,可能會失敗;不做,肯定會失敗”的情況下,我們選擇什么,不是一件很清楚的事情么?
其次,我們需要邁過的是“資本運作”這道坎兒,就是出版社的股份制改造。它實際上是轉企改制的深化,也是我們下一步無法回避的問題。這些年,由于集團化、股份制、上市等風潮的影響,出版界流動著一種恐懼心理,擔心“極端商業化”會摧毀我們的文化產業,擔心股份制改造會最終沖散我們的行業優勢,擔心一些商業激進分子會在追求資本最大化的瘋狂中,忘記了出版文化,攜著貪婪的欲望絕塵而去。在這場風潮中,確實有一些負面的例子,對我們的認識產生種種不良影響。諸如一些有名的出版品牌垮掉了,許多好書得不到正常出版,許多垃圾書卻在商業化的狂熱中紛紛涌現出來等。但是,時代的潮流從來不會因為它行進過程中的枝節問題而改變其基本的發展規律。我們從計劃經濟走入市場經濟,資本的力量必然會顯現出來,影響我們、引導我們、沖擊我們。問題的關鍵更在于我們對自我把持的能力。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