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報業集團深入“走轉改”贏得讀者贊譽
2012-02-06 16:57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網/報 責編:江佳
- 摘要:
-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開展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全國各路媒體積極行動,投身火熱的生產生活一線,陸續推出了一大批鮮活生動的報道作品。其中,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將正在開展的“百名記者進百村”活動與“新春走基層”相結合,把“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不斷引向深入。
【CPP114】訊:安徽日報報業集團深入“走轉改”贏得讀者贊譽“村里的新鮮事,好看!”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開展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全國各路媒體積極行動,投身火熱的生產生活一線,陸續推出了一大批鮮活生動的報道作品。其中,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將正在開展的“百名記者進百村”活動與“新春走基層”相結合,把“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不斷引向深入。
和辛苦一年的務工人員一同踏上返鄉路,在農家小院跟農民兄弟拉家常,與困難群體一起過大年……
春節期間,安徽日報報業集團結合正在開展的“百名記者進百村”活動,精心策劃推出“新春走基層”活動。編輯記者紛紛深入農村最基層,感受農村新變化,反映農民新訴求,推出了一批鮮活生動的新聞報道;鶎尤罕娂娂姺Q贊:“村里的新鮮事,好看!耐看!有嚼頭!”
帶著思考“走”
農民實踐最生動
“搞現代農業不存在農忙農閑之分!”這是《安徽日報》記者胡勁松大年初四在懷寧縣平山鎮發現的新鮮事。
農業如何增收、農村怎么發展、農民如何致富?回答這些“關切”,正是新聞工作者的職責所在、使命所系。帶著思考,帶著問題,安徽日報報業集團的編輯記者們沉下身、靜下心,在與農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勞動中,用心捕捉到不少“三農”新做法、新經驗。
例如,“每年選出10個致富能人,每人幫扶10戶,創辦科技示范園,發展種植養殖業,帶領大家共同致富。”《十人帶百戶山村好致富》報道了革命老區金寨縣斑竹園鎮橋口村的致富“金點子”。產業深加工讓紅薯身價倍增,農民大幅增收!缎〖t薯“長”成大產業》,記述了皖北潁上縣耿棚鎮淮北村80%以上農戶從事紅薯產業的創富故事。加強農村管理、促進社會和諧是農村工作的“重頭戲”。舒城縣柏林鄉響井村干部利用晚間聽取村民意見和訴求,既不耽誤農事又能及時了解民意!“夜談會”架起“連心橋”》為安徽省開展的“五級書記大走訪”活動提供了生動案例。
“拿到《安徽日報》,第一反應是看看《百名記者進百村》、《新春走基層》欄目都寫了啥。這里有基層管理新鮮事、農民致富新經驗,為俺們抓好‘三農’工作提供了借鑒。”淮北市濉溪縣濉溪鎮黨委書記吳杰說。
帶著責任“走”
排憂解難最實在
“這幾年在北京打工攢了些積蓄,開了家汽配銷售店。但手頭資金有限,一筆大單子來了,資金不足也就黃了。希望金融機構對我們創業的農民工給予扶持。”這是岳西縣巍嶺鄉巍嶺村村民彭業奇的新年心愿。正月初七,《安徽日報》刊發“新春走基層”《民工心愿》專版,追隨他們的返鄉腳步,傾聽樸實而又沉甸甸的民工心愿。
關注群眾呼聲,努力為民解憂,是新聞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新春走基層”、“百名記者進百村”活動不僅敏銳發現農村的新變化,更關注農民朋友的新訴求。《老茶園期待綻“新枝”》、《讓成片的村莊“天青青水藍藍”》、《棉花市場冷傷了棉農心》等稿件都是記者深入農戶、田頭,與農民朋友拉家常的發現和思考。稿件刊發后,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幫助農民解決了實際問題。
其中,2011年10月17日,《安徽日報》刊發記者何雪峰采寫的稿件《農時不等人村民急用水》,報道了宿州市埇橋區順河鄉鶴山村因土壤保水性差、水利基礎設施缺乏,造成秋種期間出現“水荒”、影響小麥出苗的情況。稿件見報后,區鄉有關部門迅速為該村調劑灌溉農機具,新打自來水深井,組織人員幫助農民澆苗,并對村里的水利基礎設施進行規劃建設;埇橋區扶貧辦籌措資金50萬元,對鶴山村實施“整村扶貧推進”;區交通局計劃整修經過鶴山村的夾蒿公路,開通前往村里的農班車。村干部張成材當場編了一個順口溜:“記者到一線,百姓真高興;幫俺解難題,歡迎經常來。”
帶著感情“走”
原汁原味最動人
“字里行間‘帶著露珠’、‘冒著熱氣’、散發著泥土的芬芳,聞得見汗水的味道,這樣的新聞老百姓愿意看、喜歡看。”熱心讀者李健民這樣評價《新春走基層》、《百名記者進百村》欄目的稿件。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開展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全國各路媒體積極行動,投身火熱的生產生活一線,陸續推出了一大批鮮活生動的報道作品。其中,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將正在開展的“百名記者進百村”活動與“新春走基層”相結合,把“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不斷引向深入。
和辛苦一年的務工人員一同踏上返鄉路,在農家小院跟農民兄弟拉家常,與困難群體一起過大年……
春節期間,安徽日報報業集團結合正在開展的“百名記者進百村”活動,精心策劃推出“新春走基層”活動。編輯記者紛紛深入農村最基層,感受農村新變化,反映農民新訴求,推出了一批鮮活生動的新聞報道;鶎尤罕娂娂姺Q贊:“村里的新鮮事,好看!耐看!有嚼頭!”
帶著思考“走”
農民實踐最生動
“搞現代農業不存在農忙農閑之分!”這是《安徽日報》記者胡勁松大年初四在懷寧縣平山鎮發現的新鮮事。
農業如何增收、農村怎么發展、農民如何致富?回答這些“關切”,正是新聞工作者的職責所在、使命所系。帶著思考,帶著問題,安徽日報報業集團的編輯記者們沉下身、靜下心,在與農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勞動中,用心捕捉到不少“三農”新做法、新經驗。
例如,“每年選出10個致富能人,每人幫扶10戶,創辦科技示范園,發展種植養殖業,帶領大家共同致富。”《十人帶百戶山村好致富》報道了革命老區金寨縣斑竹園鎮橋口村的致富“金點子”。產業深加工讓紅薯身價倍增,農民大幅增收!缎〖t薯“長”成大產業》,記述了皖北潁上縣耿棚鎮淮北村80%以上農戶從事紅薯產業的創富故事。加強農村管理、促進社會和諧是農村工作的“重頭戲”。舒城縣柏林鄉響井村干部利用晚間聽取村民意見和訴求,既不耽誤農事又能及時了解民意!“夜談會”架起“連心橋”》為安徽省開展的“五級書記大走訪”活動提供了生動案例。
“拿到《安徽日報》,第一反應是看看《百名記者進百村》、《新春走基層》欄目都寫了啥。這里有基層管理新鮮事、農民致富新經驗,為俺們抓好‘三農’工作提供了借鑒。”淮北市濉溪縣濉溪鎮黨委書記吳杰說。
帶著責任“走”
排憂解難最實在
“這幾年在北京打工攢了些積蓄,開了家汽配銷售店。但手頭資金有限,一筆大單子來了,資金不足也就黃了。希望金融機構對我們創業的農民工給予扶持。”這是岳西縣巍嶺鄉巍嶺村村民彭業奇的新年心愿。正月初七,《安徽日報》刊發“新春走基層”《民工心愿》專版,追隨他們的返鄉腳步,傾聽樸實而又沉甸甸的民工心愿。
關注群眾呼聲,努力為民解憂,是新聞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新春走基層”、“百名記者進百村”活動不僅敏銳發現農村的新變化,更關注農民朋友的新訴求。《老茶園期待綻“新枝”》、《讓成片的村莊“天青青水藍藍”》、《棉花市場冷傷了棉農心》等稿件都是記者深入農戶、田頭,與農民朋友拉家常的發現和思考。稿件刊發后,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幫助農民解決了實際問題。
其中,2011年10月17日,《安徽日報》刊發記者何雪峰采寫的稿件《農時不等人村民急用水》,報道了宿州市埇橋區順河鄉鶴山村因土壤保水性差、水利基礎設施缺乏,造成秋種期間出現“水荒”、影響小麥出苗的情況。稿件見報后,區鄉有關部門迅速為該村調劑灌溉農機具,新打自來水深井,組織人員幫助農民澆苗,并對村里的水利基礎設施進行規劃建設;埇橋區扶貧辦籌措資金50萬元,對鶴山村實施“整村扶貧推進”;區交通局計劃整修經過鶴山村的夾蒿公路,開通前往村里的農班車。村干部張成材當場編了一個順口溜:“記者到一線,百姓真高興;幫俺解難題,歡迎經常來。”
帶著感情“走”
原汁原味最動人
“字里行間‘帶著露珠’、‘冒著熱氣’、散發著泥土的芬芳,聞得見汗水的味道,這樣的新聞老百姓愿意看、喜歡看。”熱心讀者李健民這樣評價《新春走基層》、《百名記者進百村》欄目的稿件。
- 相關新聞:
- ·報業印廠轉型升級宜把握時機 2012.02.06
- ·企事業單位改制重組享契稅減免優惠政策 2012.02.06
- ·加強報業財務內部控制 促進報業改革健康發展 2012.01.11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