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出版社“版權買斷”的背后
2013-08-27 16:07 來源:南方都市報 責編:錢瑩
- 摘要:
- 這個夏天,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教授周質平在北京遇到了一件煩惱事。一位來看他的朋友祝賀他的新書《愛慕與矜持之間:胡適與韋蓮司》在大陸出版。
《干校六記》
大陸作者首版在香港落地,這已經有多年的歷史了。里面不乏眾多大家的知名作品,如楊絳的《干校六記》。楊絳曾經在回憶錄中提及這段背后的故事。“這部《六記》當時在大陸不好出,就托三聯的范用幫助將稿寄香港,范用看了喜愛得不肯寄出,他自己又不敢用。后來香港《廣角鏡》的李國強給他來電報說,‘你再不寄,我就專程飛到北京來取稿’。范用只好寄出稿子,李國強親自下印廠,一星期內就出版了。”
“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纏綿悱惻”,這是胡喬木對《干校六記》的著名評語。胡喬木看到《干校六記》繁體版后,叫人傳話給文學研究所所長許覺民,說這本書大陸也該出。《干校六記》1981年5月在香港出版,簡體版同年7月在北京出版。
《徐志摩全集》
沈從文晚年傾心之作首版《中國古代服飾研究》1983年由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出版,也是因為1979年完成后,聯系國內外多家出版社幾經周折。出版《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的是著名出版人,如今的香港聯合出版集團副董事長兼總裁陳萬雄。最早經陳萬雄之手出版的,還有《徐志摩全集》。
“《徐志摩全集》原是解放前由陸小曼和趙家璧先生編訂,擬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但只完成藍樣,尚未付梓面世。既逢解放,后又累遇各種政治運動,全集不僅不可能出版,連保管也成禁忌。”陳萬雄曾在文章中這樣回憶,《徐志摩全集》后來由陸小曼托付給陳從周保管,“文化大革命”初起,陳從周為確保稿件的安全,不負陸小曼晚年“遺文編就答君心”的生命囑托,將稿件送到北京大學圖書館收藏。直到1985年在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
陳萬雄說,八十年代,國家雖已開放多年,但是出版條件和環境還是有限,如果沒有資金補助,出版社難以承擔多卷本的個人文集的出版。“況且當時出版近代文學家全集,文學成就外,尚要考慮作家政治地位。自解放以來,徐志摩雖早歿,仍類入別冊,自非可出版全集作家之列。”
三地碰撞
“香港的特色在于它是一個言論特區,出版特區。”吳興文告訴南都記者。不僅是大陸作家在香港出書,臺灣作家也是,因為它意識形態的限制沒有那么大。“臺灣詩人痖弦的第一本詩集也是在香港出的。”
在吳興文看來,大陸、臺灣、香港三個板塊彼此碰撞,隨著市場的變大,漸漸變成一個融合的平臺。吳興文舉例,像葉靈鳳,過去叫“香港作家”,但是香港回歸之后,研究者會提出他其實是大陸南來作家。馬來西亞華文作家也是如此,馬來西亞用中文寫作的作家在臺灣很多,隨著華文地位提高,慢慢叫做“華文作家”。“你看馬來西亞最大的文學獎‘花蹤文學獎’這次頒給了閻連科,這些都是彼此碰撞融合的結果。”吳興文覺得,這個過程中,如果各個板塊還能保持自己的特色的話,就是好事。
- 相關新聞:
- ·2012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發布 2013.08.14
- ·三部重要出版與數字出版版權法3月施行 2013.02.26
- ·廣西:加快數字出版發展 推進印刷產業發展 2013.01.18
- ·廣東出版最高獎項 首屆南粵出版獎頒獎 2013.01.15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