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典籍博物館首展:讓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
2014-07-27 00:00 來源: 中國科學報 責編:江佳
- 摘要:
- 比如,在善本古籍展廳,就有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雕版印刷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李江民和雕版刻印師宋保勝現場演示的《紅樓夢》插圖的雕刻和印刷過程。就在其旁邊,元代木活字發明者王禎獨創的“轉輪排字盤”也被仿制出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不同的精妙之處,就以這樣“活”的方式呈現給觀眾。
【CPP114】訊:比如,在善本古籍展廳,就有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雕版印刷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李江民和雕版刻印師宋保勝現場演示的《紅樓夢》插圖的雕刻和印刷過程。就在其旁邊,元代木活字發明者王禎獨創的“轉輪排字盤”也被仿制出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不同的精妙之處,就以這樣“活”的方式呈現給觀眾。
“博物館和圖書館都容易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觀眾來聽過,但容易忘記,來看過也記住了,但印象不深。只有觀眾親手做過,才能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李虹霖說道,“所以,國家典籍博物館在觀眾互動方面,尤其是針對青少年和兒童下了很大的功夫。”
李虹霖所說的觀眾互動服務的典型代表就是放置在展廳內的甲骨文互動寫字設備。在這臺設備的觸摸屏上顯示有字帖,包含了甲骨文中出現過的十二生肖和百家姓中的文字。觀眾可以觸摸屏幕選定某一個文字,然后按照屏幕上字的模子用手指臨摹,并且可以將親手書寫出的甲骨文打印出來帶回家去。
科技設備助力古籍“活化”
在國家典籍博物館,展出的珍貴古籍文物需要嚴密保護,但同時觀眾又有閱讀古籍的需求。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博物館利用科技手段,為觀眾提供了一些有趣又實用的互動服務。
比如,在金石拓片展廳的地面上就流淌著一條藍色的“漢字歷史長河”。跟隨著流動的文字,觀眾可以認識到漢字在3000多年歷史中的演化過程。其實,這件數字藝術品就是將文字投影在展廳地面上,并使其不斷流動以打造出彎曲的河流形狀。在這條“長河”的盡頭,一個巨大的屏幕上循環出現《曹全碑》《張遷碑》等中國十大碑帖的拓片影像,便于觀眾了解和學習。
科技設備的運用不僅可以使觀眾獲得美的享受,也能使親手“翻閱古籍”成為現實。年代久遠的珍藏典籍,無法讓參觀者直接翻看,但通過在展廳內設置一個透明液晶屏,利用微波傳感與電子典籍的結合,就能夠使觀眾在觀看展柜中的真實古籍的同時,還能輕松地閱讀古籍中的內容。這樣的方式既能保護古籍,又能滿足觀眾的閱讀需求。
還有,展廳內的《柳公權神策軍紀圣德碑》善本旁邊也放置了一個放大的高仿版本,另外還帶有一個透明的可觸摸屏。觀眾用手指在觸摸屏上滑動,就可以逐頁翻看這件典籍中的內容。
國家典籍博物館中的觀眾反饋系統也因科技設備而有所創新。與傳統的觀眾留言模式不同,該博物館通過觸摸屏和大屏幕展示的是觀眾的電子留言。參觀者只需在觸摸屏上手寫留言,點擊發送到墻面的屏幕上,屏幕就會循環播放所有參觀者的留言內容。
把古籍文化滲入生活
李虹霖認為,要真正實現“文字活起來”的目標,文博工作者應當承擔更大的責任。
“中華典籍作為中華文明的標志,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在大家都在講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來源就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承,它的內容就記載于歷代經典古籍之中。”李虹霖說,“但是,現在很多古籍藏于深宮無人知,這就需要文博工作者通過各種形式讓這些珍貴文物走進大眾。人是文化的創作者,也是所有者和傳承者,只有親近經典,才能更好地傳承文化,建立和傳承核心價值觀。”而國家典籍博物館的成立就將架起國家圖書館館藏與大眾溝通的橋梁,將中國的文化遺產惠及社會公眾。
8月1日起,國家典籍博物館開始接受社會團體預約參觀,9月9日將正式開館并面向個人讀者開放。提到未來國家典籍博物館的發展,李虹霖表示,會根據觀眾需要和博物館特色適時策劃舉辦主題展覽、歷史文化講座和讀書沙龍等活動。
“國家典籍博物館不僅要成為中華典籍文物的收藏中心、典籍文化的展示中心和研究中心、世界典籍文化的傳承交流中心和文化教育基地,未來還將實現博物館和圖書館服務的全面聚合,建設成為重要的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傳統文化傳播基地。”李虹霖說道,“我們要用豐富的文化服務走進民眾,讓書籍文化的魅力感染每一位參觀者,也讓關注國家典籍博物館的每一位讀者都能找到自己喜愛的文化活動,讓古籍文化真正滲透到他們的生活中。我想這也是‘文字活起來’的另一種含義吧。”
“博物館和圖書館都容易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觀眾來聽過,但容易忘記,來看過也記住了,但印象不深。只有觀眾親手做過,才能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李虹霖說道,“所以,國家典籍博物館在觀眾互動方面,尤其是針對青少年和兒童下了很大的功夫。”
李虹霖所說的觀眾互動服務的典型代表就是放置在展廳內的甲骨文互動寫字設備。在這臺設備的觸摸屏上顯示有字帖,包含了甲骨文中出現過的十二生肖和百家姓中的文字。觀眾可以觸摸屏幕選定某一個文字,然后按照屏幕上字的模子用手指臨摹,并且可以將親手書寫出的甲骨文打印出來帶回家去。
科技設備助力古籍“活化”
在國家典籍博物館,展出的珍貴古籍文物需要嚴密保護,但同時觀眾又有閱讀古籍的需求。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博物館利用科技手段,為觀眾提供了一些有趣又實用的互動服務。
比如,在金石拓片展廳的地面上就流淌著一條藍色的“漢字歷史長河”。跟隨著流動的文字,觀眾可以認識到漢字在3000多年歷史中的演化過程。其實,這件數字藝術品就是將文字投影在展廳地面上,并使其不斷流動以打造出彎曲的河流形狀。在這條“長河”的盡頭,一個巨大的屏幕上循環出現《曹全碑》《張遷碑》等中國十大碑帖的拓片影像,便于觀眾了解和學習。
科技設備的運用不僅可以使觀眾獲得美的享受,也能使親手“翻閱古籍”成為現實。年代久遠的珍藏典籍,無法讓參觀者直接翻看,但通過在展廳內設置一個透明液晶屏,利用微波傳感與電子典籍的結合,就能夠使觀眾在觀看展柜中的真實古籍的同時,還能輕松地閱讀古籍中的內容。這樣的方式既能保護古籍,又能滿足觀眾的閱讀需求。
還有,展廳內的《柳公權神策軍紀圣德碑》善本旁邊也放置了一個放大的高仿版本,另外還帶有一個透明的可觸摸屏。觀眾用手指在觸摸屏上滑動,就可以逐頁翻看這件典籍中的內容。
國家典籍博物館中的觀眾反饋系統也因科技設備而有所創新。與傳統的觀眾留言模式不同,該博物館通過觸摸屏和大屏幕展示的是觀眾的電子留言。參觀者只需在觸摸屏上手寫留言,點擊發送到墻面的屏幕上,屏幕就會循環播放所有參觀者的留言內容。
把古籍文化滲入生活
李虹霖認為,要真正實現“文字活起來”的目標,文博工作者應當承擔更大的責任。
“中華典籍作為中華文明的標志,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在大家都在講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來源就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承,它的內容就記載于歷代經典古籍之中。”李虹霖說,“但是,現在很多古籍藏于深宮無人知,這就需要文博工作者通過各種形式讓這些珍貴文物走進大眾。人是文化的創作者,也是所有者和傳承者,只有親近經典,才能更好地傳承文化,建立和傳承核心價值觀。”而國家典籍博物館的成立就將架起國家圖書館館藏與大眾溝通的橋梁,將中國的文化遺產惠及社會公眾。
8月1日起,國家典籍博物館開始接受社會團體預約參觀,9月9日將正式開館并面向個人讀者開放。提到未來國家典籍博物館的發展,李虹霖表示,會根據觀眾需要和博物館特色適時策劃舉辦主題展覽、歷史文化講座和讀書沙龍等活動。
“國家典籍博物館不僅要成為中華典籍文物的收藏中心、典籍文化的展示中心和研究中心、世界典籍文化的傳承交流中心和文化教育基地,未來還將實現博物館和圖書館服務的全面聚合,建設成為重要的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傳統文化傳播基地。”李虹霖說道,“我們要用豐富的文化服務走進民眾,讓書籍文化的魅力感染每一位參觀者,也讓關注國家典籍博物館的每一位讀者都能找到自己喜愛的文化活動,讓古籍文化真正滲透到他們的生活中。我想這也是‘文字活起來’的另一種含義吧。”
- 相關新聞:
- ·800件書刊藏品將開拍 匯集古籍善本 2014.07.23
- ·藝術市場古籍善本行情逐年走高 2014.07.08
- ·吳橋古籍線裝書展會現場演示印刷過程 2014.06.19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