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業是中國經濟的牛鼻子
2014-09-15 09:44 來源:中評網 責編:徐赳赳
- 摘要:
- 在2014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李克強總理指出:今年以來中國經濟總體平穩、穩中提質,是源于“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
【CPP114】訊:在2014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李克強總理指出:今年以來中國經濟總體平穩、穩中提質,是源于“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保持定力,主動作為,在區間調控下實施定向調控,不搞“強刺激”,而是力推“強改革”,大力調結構,著力惠民生,充分下好“改革”和“調整”兩手棋。
每日經濟新聞發表財達證券資深宏觀分析師宣宇文章表示,對于中國經濟遇到的困難和挑戰,總理強調,要繼續通過簡政放權“先手棋”和制度建設“連環炮”,把“改革的紅利”轉化為“發展新動能”和“民生新福祉”,以結構性改革促進結構性調整,用好創新這把“金鑰匙”,保持宏觀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有信心有能力也有條件不斷克服前進中的困難,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偫碇罗o充分揭示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內源動能和路徑,明確回答了外界普遍關注的中國改革和經濟可持續增長疑慮,充分展現了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壯麗圖景。
總理提供了的幾組重要數據。1~8月城鎮新增就業970多萬人,與去年同期增加10多萬人,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情況下,就業不降反增;1~8月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800多萬戶,其中3~8月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后新登記注冊企業同比增長61%,出現“井噴式”增長,帶動了超千萬人就業;上半年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2%,碳排放強度下降5%左右,為多年來降幅最大,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后產能壓力只增不減。
文章分析,這組數據從不同側面充分反映了新一屆中央政府創新調控框架的本質內涵。一方面通過持續簡政放權加上“定向減稅”、“定向降準”等財稅金融措施,給中小企業“松綁”和“解渴”,有力地支持了服務業、“三農”、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和新興業態的發展,充分發揮了就業“推進器”和“容納器”的作用,同時也拉低了經濟下行區間底線;另一方面,結構調整深入推進,經濟增長質量顯著提高,壓減過剩產能(尤其淘汰落后產能)與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齊頭并進,“有保有壓”并行不悖,高耗能、高排放行業投資和生產增速明顯放慢。
就業是政府決策的先行宏觀指標,在創新宏觀框架中,就業更是短期“投資拉動”穩增長的力度強弱的決定指標。在就業良好的情況下,依靠投資短期拉動經濟增長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就大為降低,而有更多空間和動力通過“改革”和“調整”來培育經濟內生力量“穩增長”(具有促進經濟增長的長效性)。數據顯示,我國中小企業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相當于GDP總量的60%,納稅占國家稅收總額的50%,完成了65%的發明專利和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更重要的是,作為新增就業崗位主要吸納器的中小微企業在新一屆中央政府調控框架中擔負著基礎作用,具有承擔就業、創新的主導功能,同時只有優先解決好中小微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問題,才有可能創造“有保有壓”的空間從而實現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小微企業已是中國經濟的牛鼻子。
“改革創新”是李克強總理致辭貫穿始終的主題。總理指出,中國經濟每一回破繭成蝶,靠的都是創新,“創新不單是技術創新,更包括體制機制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中國30多年來改革開放本身就是規模宏大的創新行動,今后創新發展的巨大潛能依然蘊藏在體制改革之中”。改革和創新,就是要“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創造力,進一步激發企業和市場活力,破除一切束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讓每個有創業意愿的人都擁有自主創業空間,讓創新創造的血液在全社會自由流動,讓自我發展的精神在群眾中蔚然成風”。
新一屆中央政府自成立以來,大力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已取消和下放了6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今年又開始推行商事制度等改革,降低企業準入門檻,同時出臺一系列中小微企業支持措施,極大調動了全社會創業熱情。正如總理所指出的,要借改革創新的東風,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個“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態勢,解除對個體、對企業創新的種種束縛,充分發揮中國人民勤勞智慧的“自然稟賦”,從而換代升級經濟發展“發動機”,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文章指出,上述邏輯下,可以預見,未來政府將通過“自我革命”式的努力,厘清“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當好市場秩序“裁判員”和改革創新“守護者”,建立和維護誠信經營、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創新創造動力;同時堅持“有扶有控”、“有保有壓”的差別化政策(及定向調控、結構調整政策),培育壯大新產品、新業態,促進服務業、高技術產業、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在城鎮化、區域均衡和節能減排協同推進中實現中國經濟從傳統粗放式增長路徑向更多依靠科技進步驅動的結構性、創新性和戰略性調整。中小微企業因其現實的特殊任務(吸納就業以促中國轉型調整)和未來創新責任(任何偉大的企業都是從中小微企業孵化出的),將迎來大發展的黃金時期,并由此孕育著巨大的投資機會。
每日經濟新聞發表財達證券資深宏觀分析師宣宇文章表示,對于中國經濟遇到的困難和挑戰,總理強調,要繼續通過簡政放權“先手棋”和制度建設“連環炮”,把“改革的紅利”轉化為“發展新動能”和“民生新福祉”,以結構性改革促進結構性調整,用好創新這把“金鑰匙”,保持宏觀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有信心有能力也有條件不斷克服前進中的困難,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偫碇罗o充分揭示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內源動能和路徑,明確回答了外界普遍關注的中國改革和經濟可持續增長疑慮,充分展現了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壯麗圖景。
總理提供了的幾組重要數據。1~8月城鎮新增就業970多萬人,與去年同期增加10多萬人,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情況下,就業不降反增;1~8月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800多萬戶,其中3~8月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后新登記注冊企業同比增長61%,出現“井噴式”增長,帶動了超千萬人就業;上半年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2%,碳排放強度下降5%左右,為多年來降幅最大,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后產能壓力只增不減。
文章分析,這組數據從不同側面充分反映了新一屆中央政府創新調控框架的本質內涵。一方面通過持續簡政放權加上“定向減稅”、“定向降準”等財稅金融措施,給中小企業“松綁”和“解渴”,有力地支持了服務業、“三農”、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和新興業態的發展,充分發揮了就業“推進器”和“容納器”的作用,同時也拉低了經濟下行區間底線;另一方面,結構調整深入推進,經濟增長質量顯著提高,壓減過剩產能(尤其淘汰落后產能)與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齊頭并進,“有保有壓”并行不悖,高耗能、高排放行業投資和生產增速明顯放慢。
就業是政府決策的先行宏觀指標,在創新宏觀框架中,就業更是短期“投資拉動”穩增長的力度強弱的決定指標。在就業良好的情況下,依靠投資短期拉動經濟增長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就大為降低,而有更多空間和動力通過“改革”和“調整”來培育經濟內生力量“穩增長”(具有促進經濟增長的長效性)。數據顯示,我國中小企業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相當于GDP總量的60%,納稅占國家稅收總額的50%,完成了65%的發明專利和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更重要的是,作為新增就業崗位主要吸納器的中小微企業在新一屆中央政府調控框架中擔負著基礎作用,具有承擔就業、創新的主導功能,同時只有優先解決好中小微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問題,才有可能創造“有保有壓”的空間從而實現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小微企業已是中國經濟的牛鼻子。
“改革創新”是李克強總理致辭貫穿始終的主題。總理指出,中國經濟每一回破繭成蝶,靠的都是創新,“創新不單是技術創新,更包括體制機制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中國30多年來改革開放本身就是規模宏大的創新行動,今后創新發展的巨大潛能依然蘊藏在體制改革之中”。改革和創新,就是要“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創造力,進一步激發企業和市場活力,破除一切束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讓每個有創業意愿的人都擁有自主創業空間,讓創新創造的血液在全社會自由流動,讓自我發展的精神在群眾中蔚然成風”。
新一屆中央政府自成立以來,大力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已取消和下放了6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今年又開始推行商事制度等改革,降低企業準入門檻,同時出臺一系列中小微企業支持措施,極大調動了全社會創業熱情。正如總理所指出的,要借改革創新的東風,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個“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態勢,解除對個體、對企業創新的種種束縛,充分發揮中國人民勤勞智慧的“自然稟賦”,從而換代升級經濟發展“發動機”,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文章指出,上述邏輯下,可以預見,未來政府將通過“自我革命”式的努力,厘清“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當好市場秩序“裁判員”和改革創新“守護者”,建立和維護誠信經營、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創新創造動力;同時堅持“有扶有控”、“有保有壓”的差別化政策(及定向調控、結構調整政策),培育壯大新產品、新業態,促進服務業、高技術產業、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在城鎮化、區域均衡和節能減排協同推進中實現中國經濟從傳統粗放式增長路徑向更多依靠科技進步驅動的結構性、創新性和戰略性調整。中小微企業因其現實的特殊任務(吸納就業以促中國轉型調整)和未來創新責任(任何偉大的企業都是從中小微企業孵化出的),將迎來大發展的黃金時期,并由此孕育著巨大的投資機會。
- 相關新聞:
- ·PMI十個分項數據全線下滑 中小企生存承壓 2014.09.11
- ·中小企業“信用”破題文創融資潮 2014.07.02
- ·從李克強走訪蘭州印企看中國小微企業利好政策 2013.08.19
- ·“錢荒”季節 融資租賃或為中小印包企業帶來及時雨 2013.07.25
- ·2012中小微企業成長指數 印刷造紙大幅下滑 2013.06.20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