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稷山竹紙”的輝煌歷史
2007-06-07 00:00 來源:山西日報 責編:中華印刷包裝網
造紙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竹紙是我國所產紙之一種。“稷山竹紙”在宋金時期就聞名全國。生產竹紙以竹子為制紙原料,那稷山歷史上出產竹子嗎?稷山竹紙是如何生產的?
歷史上不僅稷山出產竹子,而且山西省都出產竹子。康基田所著的《晉乘搜略》卷八第五十四頁上說,在西漢時期,山西境內盛產谷物、麻、木材、竹等。據《新絳縣志》記載,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一座花園―――絳守園池,建于隋開皇三年(583年),當時,“旁植竹木花柳”。《隋書?王劭傳》上說,在隋文帝時,生長在晉陽的王劭將當時的燃料分為石炭、柴火、草火、麻菱和竹火。平遙縣有一風景區,叫鳳凰臺。縣志上把它的景色寫成“碧梧虛夜月,翠竹冷秋霜。”在大同古城華嚴寺的一道月門上,刻有歌詠當年寺內翠竹的對聯。《中國通史》第07卷中古時代五代遼宋夏金時期06(白壽彝著)上說,趙宋王朝偏安江南后,山西被異族(女真族所建金國)統治。金對種植業很重視,設有司竹監,對竹木業進行管理。這都說明,山西歷史上從南到北都有竹子生長,這就為當時稷山生產竹紙提供了豐富的原料資源。
竹紙人工制法,取稚竹,折其梢,漬以石灰,去皮存筋,更漬之納釜蒸浣。暴之砥石,漬蒸再暴凡三次,俟色極白,入水臼舂之。成粉,以細布囊渡去漬時之黃荊木灰汁,即成紙材。制時鑿石為槽,大小視紙幅稍寬。織竹為簾於紙材中和膠及木槿汁漬水其間,二人舉簾對漉而紙以成,覆于旁石,榨去其水,炙之石壁,櫛比而乾之。自折梢至炙畢。更七十二手始成。
據《太平寰宇記》記載,蒲州在唐宋之前便盛產紙張,宋時,所產藏經紙還是貢品,同時,平陽的白度紙、稷山的竹紙都很聞名。《中國通史》第07卷中古時代五代遼宋夏金時期06(白壽彝著)上說,金的造紙與印刷業有很大發展,山西南部因受戰爭創傷最輕,生產破壞較少,造紙與印刷業極為發達,金代平陽(今山西臨汾)印刷技術的發展,與當地造紙、造墨以及其地多產棗木、梨木有關,稷山竹紙與平陽麻紙,是當時聞名的產品。
稷山竹紙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高,為印刷提供了優質的紙張,有力地支持平陽的印刷業,使平陽成為金朝公私出版業中心。金天會八年(1130年)金政府在平陽設立經籍所,管理民間的出版、印刷業,平陽的印刷數量和質量都可與建陽相比。一時文人薈萃,崇文重教,讀書風氣很盛,不少人家門首都鐫刻或張貼著“耕讀之家”“耕讀傳家”,有錢人家素有藏書習慣,“家置書樓,人蓄文庫”就是圖書出版業繁榮的反映。同時,推動了圖書出版、繪畫藝術、戲曲藝術的發展、成熟。宋元時期,稷山竹紙不僅用于書寫、繪畫,還大量用于印書。此時流傳甚廣的刻本多印以竹紙。現存約四千多卷的《金藏》刻印子絳州太平縣天寧寺。于金熙宗皇統八年(1148年)開雕,金世宗大定十八年(1178年)完成,歷時30年,印刷用的就是稷山竹紙,這是我國僅存最早的一部藏經。
可惜,由于自然氣候的演變、歷代戰爭和原始農牧的開發等原因,致使山西竹類至今瀕于絕跡。稷山制竹紙技術、竹紙也銷聲匿跡。更為遺憾的是,當時印刷的一些圖書實物,如今大多早已泯滅,無以觀瞻了。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