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出版將超越傳統書籍 2018年,書籍死亡?
2009-10-31 11:26 來源:第一財經周刊 姚晨暉 王雅等 責編:嚴影
- 摘要:
- 競購、采訪、拜訪、干杯...所有這些都是法蘭克福書展上最常見的場景,明星作家、明星作品的爭奪、合作,推廣和曝光,就是法蘭克福的主題。
“米婭,先跑一步”
實體書的銷售只是盈利中很小一部分,如果運作得當,出售影視版權和數字版權的收益可能十倍于此。
文|CBN記者 王雅
出版商方希和中文在線CEO童之磊有一個共同的想法,就是把同一內容用盡可能多的形式去販賣。
方希說:“在策劃這本書的時候,我就刻意給下游的所有環節都留有騰挪的余地。”童之磊說:“同一內容,不同媒介,同步發售,這是中文在線要主推的事情。”兩個人湊在一起,正好一個做內容,一個做媒介,于是一拍即合。
《米婭,快跑》的手機小說與實體書一起在今年4月底同步問市,中文在線把此書作為了每月4部重點書之一,使其停留在夢網書城首頁首行的時間超過了3周—以往圖書最多停留兩周,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有4萬人花2元錢下載此書,瀏覽過此書免費章節和推薦語的用戶則有幾十萬。這個數字讓方希歡欣雀躍。
去年年初,博雅光華圖書公司副總經理方希偶爾打開家中的電視,看見了一部“弱智”職場電視劇。她聯想起幾年前,有人跟她說要寫一部職場小說叫做《混在公司》,聽起來同樣“不靠譜”。她覺得自己應該做一部自己的同類能夠欣賞的職場小說。盡管她之前是做培訓類圖書為主,只做過一本小說叫做《輸贏》—當時這本書還被揶揄為“披著小說皮的培訓書”。
她拿起手機給遠在瑞士參加鐘表展的好朋友,在媒體行業任職的秦凱發短信:“快點回來,我給咱倆想了一個事兒做!”
秦凱嚇了一跳,不知道發生了什么,回到北京之后,經過方希的大力勸說,才答應下來這件事。《米婭,快跑》這本書的作者“秦與希”實際上就是秦凱和方希兩個人,里面的作者介紹也是雜糅了倆人的經歷。方希有十年的出版從業經驗,可這是秦凱第一次寫小說。“作為資深出版人,我知道什么樣的人可以寫我要的東西,她肯定沒問題,我了解她。”
兩個人就開始一起商討主題、設定角色和調子。“我們倆會做出來的東西,我開玩笑說叫三無小說,無商戰、無陰謀、無色情 它不會有離奇的情節、激烈的情感,就是淡淡的,專屬于一小部分人,讓這部分人找到同類,他們會感覺溫暖。所以注定不會大紅大紫。”不過,有一點方希也很確定,那就是這部小說的主題“張力很大”,意思是說有可以被伸展、挖掘的空間—比如講到公司的本質,追逐利潤是否合理,公司人是否有責任和義務完全服從公司。
秦凱先寫,寫完一部分就發給方希,兩個人商量著修改。成稿后,方希再根據自己的經驗把書稿做些“乾坤大挪移式”的調整。4個月后,小說的前一半開始在天涯論壇連載,秦與希希望借此獲得讀者的意見和反饋。
當時是2008年底。那個時候,中文在線CEO童之磊剛和中國移動的手機閱讀基地簽訂了合作協議。
9年前,在清華大學讀研,且作為“第一批創業大學生”創辦了易得方舟的童之磊建立了中文在線網站。他說自己當時很喜歡在網上看小說,但發現許多優秀作品都沒有獲得授權。時值王蒙、張抗抗等作家狀告互聯網侵權,作為互聯網行業的一員,他想做點什么事,“把傳統的出版在網上實現”。
當年他跟北京一家“大型科技類出版社”社長談網絡出版,對方用復雜的眼神看著童之磊,說:“小童,你知道圖書有多少年歷史嗎?”“大概幾千年吧。”“五千多年!這個習慣根本不是你這個年輕人能改變的!你還是很有勇氣的,但你知道嗎,書香的感覺是不可替代的。”這番對話讓童之磊印象頗深。然而世易時移,在今年的數字出版博覽會上,兩人重逢,這次對方改了口氣:”關于數字出版我第一堂課就是聽你講的,我們一定要深入合作!“
童之磊堅信數字出版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他掌握的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的數字閱讀人數就已經接近了紙質閱讀人數。“2018”這個年份數字,更是令童之磊心馳神往。
中文在線是做數字圖書館起家,一開始主要服務于機構用戶,現在除了這項業務外,還為互聯網、手機、手持閱讀終端用戶提供電子書內容。他們號稱已與全國400家機構、2000多名知名作家、4萬多名網絡作者合作,獲得了他們的版權授權。“每年大眾類出版物的百分之五六十我們都獲得了授權。”
與方希合作的《米婭,快跑》就是童之磊所得意的“全媒體出版服務模式”的成功案例之一。
秦與希在天涯論壇得到的是意料之外的收獲。意料之中的事是,這的確不是一個很火爆的帖子,一共兩萬點擊量,而天涯有些論壇里的“牛帖”點擊動輒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她們的初衷只是聽取讀者的意見,哪怕會是尖刻的,只要中肯就好。但跟帖的并沒有值得注意的意見,方希收到的許多站內來信,居然大多是一些已經成為了“米婭”或“秦與希”的粉絲的人對自己的遭遇和體悟的傾訴,有一些的文筆甚至相當優美,恰恰是《米婭,快跑》這本書所追求的那種風格—“淡淡的,溫暖而有趣味”。
方希知道,她們的書的確吸引到了想要吸引的那個人群,并進一步了解了她們—23到35歲,生活在都市,多是女性,有著近似的某種味道。
于是下面的環節—結尾設置、書的裝幀風格、推廣媒體的選擇,就有了很重要的參考因素。
要出版的作品先去天涯做連載,在出版界已經不是新鮮手段。在連載過程中,方希還收到了不少出版社的出版邀請。如果是用別的出版社而不是博雅光華的合作伙伴北京大學出版社來出版,版稅會更高些,但那樣的話,她就不能夠控制下游的所有環節,而這對這本書來說是很關鍵的。
所謂的這些下游環節,除了手機小說之外,當然還有方希想要報《輸贏》當年一箭之仇的影視版權—當時方希攜小說《輸贏》四處去找影視公司,“排名前20的公司都找了”,但體會是,大家不知道什么樣的小說適合被改編成影視作品。這一次,方希有了一定想法。這想法在策劃這本書的最初就在她的頭腦中,并被貫徹。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