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印刷期刊轉型:要的不是華麗是靠譜
2013-01-23 10:41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報 責編:江佳
- 摘要:
- 1月16日~18日,在由中國期刊協會主辦的第四期期刊數字新媒體創新與實務高級研修班上,來自行業前沿的多位專家、學者就“期刊轉型移動互聯網”這一話題進行了交流與探討。
關于用戶體驗——有體驗感而非被動接收信息
“用戶是一種非常懶的動物,他多等一秒就會不耐煩,多進行一個操作就會覺得不爽。就像在面對海量信息的時候,他希望看到經過你整理之后高質量的東西。也正因為如此,那些簡單的、快的、體驗好的產品才會受到青睞。”IDEALSEE聯合創始人宋海濤的這番話對當前產品與用戶的關系做了很形象的描述。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用戶體驗”這個詞開始逐漸走入人們的生活——手機屏幕越做越大是為了用戶體驗好,移動終端中預裝各種應用是為了用戶體驗好,雜志的封面越來越精細是為了用戶體驗好……
也正是由于良好的用戶體驗,才成就了當前社交媒體的火暴。在肖明超看來,社交媒體勢如破竹的發展是因為解決了過去平面媒體包括門戶網站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用戶體驗。“因為在過去的生態里,很難精準了解用戶的狀況,沒有辦法真正了解你的讀者是誰,因此,媒體很難有針對性地作出調整。”
但是,現在不同了。
作為國內第三方社交媒體數據評測機構——宏博知微——創始人、首席執行官于宵表示,社交媒體出現后,大大刺激了學術界以及產業界的神經。人們忽然發現,在那些隱匿的數據背后有如此吸引人的東西,用戶在社交媒體上的信息都通過數據展現在你面前。通過這些信息,就可以大致了解到用戶的圈子、朋友、家人,甚至通過你的發言就可以感知你最近的心情。“虛擬社會是現實社會的映射,通過對虛擬社會的量化和測量,就能夠了解現實社會中的狀況。這也是為何社交媒體的數據會讓學術界和產業界為之興奮。”于宵說道。
其實,對于期刊這種直接與用戶建立聯系的文化產品來說,用戶體驗直接影響到刊物的成敗。而大多數傳統期刊,幾乎是憑借辦刊人對用戶的想象單向式提供內容。即便有互動,在即時性、社會化的今天很顯然難有良好的用戶體驗。
肖明超表示,期刊在選擇數字化轉型時就要考慮到,今天的營銷不是單純的曝光率,而是希望真正與用戶建立牢靠的關系,而后通過這種關系的建立形成更多的價值。企業主也希望能夠與客戶進行精準化的溝通。
“未來的營銷特別在乎消費者的主動參與。我們需要新的營銷理論來考量,不在乎過去的讀者有多少,而是真正關心這本期刊的人有多少。期刊必須讓人有體驗感而不是單純信息被動的接收者。”齊忻補充說道。
關于細分市場——媒體小眾不代表沒有價值
很多辦刊人對于期刊轉型數字化有著共同擔憂:當前期刊正在嘗試轉型經營的微博、微信等形式,會不會像其他互聯網產品一樣,也只是暫時性的替代?在新媒體時代,內容是否依舊為王?具體又該從何處經營期刊的新媒體產品?
胡曉東的觀點是,社交媒體帶來了互聯網的革新,即便某個互聯網產品夭折了,但社交媒體的形式在未來若干年很難有替代,“有國外研究者認為,在未來若干年,臉譜就是互聯網的代名詞”。對此,肖明超持相同觀點。他認為,也許微博、微信會由于經營不善或各種其他原因消亡,但是社會化媒體將會一直存在。
那么,對期刊業來說,應該從哪些方面考慮數字化轉型?肖明超認為有幾方面因素:怎樣在信息流上形成新的模式,怎樣轉變生產經營模式,怎樣在移動互聯網上進行自我傳播和展現。在內容上,做得好的一定是把內容進行重新切割,然后再以符合移動互聯網特點的形式進行展現,使你的影響人群達到最好的體驗。“一定要找到一個細分的位置,變成第一,而不是跟隨大家綜合去排名。在數字化上,不要追求大而全,而是要做到小而精。”肖明超說道。
具體來說,就是要細分市場。齊忻以科技期刊為例表示,媒體小眾不代表沒有價值,也不代表你一定要和別人走一樣的路。對于類似科技期刊或者行業期刊來說,就應該考慮在市場上什么是最合適的組合。“利益有可能出現在平臺之外,我們卻在很大缺乏生機的圈里拼命。細分下自己真正有效的讀者群,用他們關心的東西把他們攏在一起,讓自己成為俱樂部,讓大家都參與進來。”
而在內容是否依舊為王這個問題上,胡曉東堅持肯定的觀點。在他看來,新媒體就是內容、體驗以及通路的結合。也就是說,期刊新內容要服務于屏閱讀與移動互聯,要通過新的體驗區展現,通過新的通路去傳播。“當然,新體驗不意味著一定要炫。讀者會用自己的眼睛去投票,內容依然為王,舊內容必然會被淘汰。”
“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區別絕對不是技術的差別,往往就是一念之差。”胡曉東的這句話讓人不由咂摸,在走向數字化轉型的路上,傳統期刊要走的路不會太容易。
“用戶是一種非常懶的動物,他多等一秒就會不耐煩,多進行一個操作就會覺得不爽。就像在面對海量信息的時候,他希望看到經過你整理之后高質量的東西。也正因為如此,那些簡單的、快的、體驗好的產品才會受到青睞。”IDEALSEE聯合創始人宋海濤的這番話對當前產品與用戶的關系做了很形象的描述。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用戶體驗”這個詞開始逐漸走入人們的生活——手機屏幕越做越大是為了用戶體驗好,移動終端中預裝各種應用是為了用戶體驗好,雜志的封面越來越精細是為了用戶體驗好……
也正是由于良好的用戶體驗,才成就了當前社交媒體的火暴。在肖明超看來,社交媒體勢如破竹的發展是因為解決了過去平面媒體包括門戶網站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用戶體驗。“因為在過去的生態里,很難精準了解用戶的狀況,沒有辦法真正了解你的讀者是誰,因此,媒體很難有針對性地作出調整。”
但是,現在不同了。
作為國內第三方社交媒體數據評測機構——宏博知微——創始人、首席執行官于宵表示,社交媒體出現后,大大刺激了學術界以及產業界的神經。人們忽然發現,在那些隱匿的數據背后有如此吸引人的東西,用戶在社交媒體上的信息都通過數據展現在你面前。通過這些信息,就可以大致了解到用戶的圈子、朋友、家人,甚至通過你的發言就可以感知你最近的心情。“虛擬社會是現實社會的映射,通過對虛擬社會的量化和測量,就能夠了解現實社會中的狀況。這也是為何社交媒體的數據會讓學術界和產業界為之興奮。”于宵說道。
其實,對于期刊這種直接與用戶建立聯系的文化產品來說,用戶體驗直接影響到刊物的成敗。而大多數傳統期刊,幾乎是憑借辦刊人對用戶的想象單向式提供內容。即便有互動,在即時性、社會化的今天很顯然難有良好的用戶體驗。
肖明超表示,期刊在選擇數字化轉型時就要考慮到,今天的營銷不是單純的曝光率,而是希望真正與用戶建立牢靠的關系,而后通過這種關系的建立形成更多的價值。企業主也希望能夠與客戶進行精準化的溝通。
“未來的營銷特別在乎消費者的主動參與。我們需要新的營銷理論來考量,不在乎過去的讀者有多少,而是真正關心這本期刊的人有多少。期刊必須讓人有體驗感而不是單純信息被動的接收者。”齊忻補充說道。
關于細分市場——媒體小眾不代表沒有價值
很多辦刊人對于期刊轉型數字化有著共同擔憂:當前期刊正在嘗試轉型經營的微博、微信等形式,會不會像其他互聯網產品一樣,也只是暫時性的替代?在新媒體時代,內容是否依舊為王?具體又該從何處經營期刊的新媒體產品?
胡曉東的觀點是,社交媒體帶來了互聯網的革新,即便某個互聯網產品夭折了,但社交媒體的形式在未來若干年很難有替代,“有國外研究者認為,在未來若干年,臉譜就是互聯網的代名詞”。對此,肖明超持相同觀點。他認為,也許微博、微信會由于經營不善或各種其他原因消亡,但是社會化媒體將會一直存在。
那么,對期刊業來說,應該從哪些方面考慮數字化轉型?肖明超認為有幾方面因素:怎樣在信息流上形成新的模式,怎樣轉變生產經營模式,怎樣在移動互聯網上進行自我傳播和展現。在內容上,做得好的一定是把內容進行重新切割,然后再以符合移動互聯網特點的形式進行展現,使你的影響人群達到最好的體驗。“一定要找到一個細分的位置,變成第一,而不是跟隨大家綜合去排名。在數字化上,不要追求大而全,而是要做到小而精。”肖明超說道。
具體來說,就是要細分市場。齊忻以科技期刊為例表示,媒體小眾不代表沒有價值,也不代表你一定要和別人走一樣的路。對于類似科技期刊或者行業期刊來說,就應該考慮在市場上什么是最合適的組合。“利益有可能出現在平臺之外,我們卻在很大缺乏生機的圈里拼命。細分下自己真正有效的讀者群,用他們關心的東西把他們攏在一起,讓自己成為俱樂部,讓大家都參與進來。”
而在內容是否依舊為王這個問題上,胡曉東堅持肯定的觀點。在他看來,新媒體就是內容、體驗以及通路的結合。也就是說,期刊新內容要服務于屏閱讀與移動互聯,要通過新的體驗區展現,通過新的通路去傳播。“當然,新體驗不意味著一定要炫。讀者會用自己的眼睛去投票,內容依然為王,舊內容必然會被淘汰。”
“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區別絕對不是技術的差別,往往就是一念之差。”胡曉東的這句話讓人不由咂摸,在走向數字化轉型的路上,傳統期刊要走的路不會太容易。
- 相關新聞:
- ·????????????????? 2013.01.22
- ·唱片大佬HMV申請破產 印刷實體書是否“兔死狐悲”? 2013.01.18
- ·英國傳統印刷業務近年來呈下降趨勢 2013.01.16
- ·2012年印刷版期刊依然具有較強的生命力 2012.12.29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