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聚焦:中國經濟的“韌性”在哪里?
2014-12-25 09:56 來源:BWCHINESE中文網 責編:顧穎瑩
- 摘要: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用好中國經濟的巨大韌性、潛力和回旋余地”。究竟何為一個經濟體的韌性?中國經濟的韌性主要體現在哪里?如何發揮中國經濟的巨大韌性?
如果沒有政策上面的巨大調整的彈性,沒有體制的適應性改革去滿足更有效率的經濟活動的需求,一段時期的超常增長或投資擴張遺留下來的那些累贅就會越積越多,拖垮經濟的發展,讓經濟增長失去動力和活力。
過去30多年,中國總體上保持了政府和市場之間相對良性的互動關系,這種關系維持了中國這個經濟體到目前為止的韌性。這種互動性的關系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經濟學家可以對之作很好的研究。
比如中國的財政體制,在改革開放之后中央力求向地方分權,高度的財政分權形成高度的地方化和地區之間的競爭,市場化的趨勢得以形成。我覺得這是互動關系非常重要的體現。
中國的產業政策在國家層面上體現得很弱,產業政策基本是在地方政府層面上體現出來的。這是中國有競爭力產業的發展往往以產業集聚的方式在地方形成與擴張的原因。
中國的產業發展不是以中央部委主導的產業集中的方式推進,這一點使市場的導向和力量得以在產業發展中保留下來。
還要提及的一個互動的方面是,地方政府始終保留了公共性的資本支出責任,沒有這樣的責任,中國的基礎設施不可能有這么大的改進。基礎設施的改進實際上為私人的投資行為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穩定了私人投資的回報。
當然,也不可忘記,地方政府始終希望幫助地方企業去連接全球生產鏈也是政府與市場良性互動的重要表現,像浙江、廣東就做得非常出色,它們把地方企業成功地連接到了全球生產鏈中去了,這也是今天中國經濟最有活力的部分。
除此之外,地方政府都比較支持局部制度的創新,從當年的鄉鎮企業、財政包干,到上世紀90年代的私營企業的崛起,包括國有企業的民營化,再到現在的土地制度、戶籍制度的改革,都是靠地方的局部改革試驗來形成主流和共識的。這樣就可以不斷克服經濟面臨的新約束。中國經濟走到一定階段,就要面臨新的約束。
沒有任何一次的改革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需要不斷地克服各種各樣的約束。這需要政府與市場的良性互動而不是對立割裂才有可能。
- 相關新聞:
- ·關注:挖掘經濟新常態下發展動力增長點 2014.12.22
- ·“三大戰略”引領中國經濟躍上新高度 2014.12.18
- ·確立新常態下中國經濟轉型增長邏輯 2014.12.16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