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版《金剛經(jīng)》揚州再造記
2007-02-21 00:00 來源:今日揚州 責編:中華印刷包裝網(wǎng)
再過幾天,由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再度復制的,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日期的印刷實物、中國歷史上有實物保存、有年代記載的最早的經(jīng)書——唐代懿宗咸通九年的《金剛經(jīng)》木雕版將運往北京的中國印刷博物館 “源頭古代館”,它將在那里向世人展示它特有的魅力。那么,這是一件什么樣的作品?實物是在什么地方被發(fā)現(xiàn)的?它在揚州是怎樣再造的?昨天,廣陵古籍刻印社副社長張永林向本報披露了其中的來龍去脈。
【它是現(xiàn)存最早的印刷實物】
據(jù)介紹,雕版印書大約開始于公元6到8世紀。之所以把《金剛經(jīng)》定為“最早”,是因為唐朝后期,印刷實物有明確日期,其末尾明確刻著“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價為二親敬造普施”字樣。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顯然,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日期的印刷實物。
據(jù)介紹,現(xiàn)在還保存的古代雕版印書實物共有三件:一是上面提到的《金剛經(jīng)》,二是信宗乾符四年(877年)刻的歷書,三是中和2年(882年)刻的歷書。
據(jù)介紹,《金剛經(jīng)》原藏于甘肅敦煌千佛洞,1899年在洞中發(fā)現(xiàn)。該書呈卷子形式,全卷長4877毫米,高244毫米,卷首的一幅扉畫是釋迦牟尼在祗樹給孤獨園的說法圖,其余是《金剛經(jīng)》全文。該書雕刻非常精美,圖文渾樸穩(wěn)重,刀法純熟,說明刊刻此書時技術已達到高度熟練的程度,書上墨色濃厚均勻,清晰明顯,也說明當時印刷術已高度發(fā)達。
【木雕版在揚州兩次被復制】
大英博物館又名不列顛博物館,位于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羅素廣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guī)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它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文物和圖書珍品。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大英博物館始建于1753年,1759年對外開放,它最引人注目的要數(shù)東方藝術文物館。該館有來自中國、日本、印度及其他東南亞國家的文物十多萬件。其中,中國陳列室就占了好幾個大廳,展品從商周的青銅器,到唐代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僅來自中國的歷代稀世珍寶就達2萬多件,其中絕大多數(shù)為無價之寶。如中國各朝代的繪畫、刺繡,各個時期的出土文物、唐宋的書畫、明清的瓷器等等,《金剛經(jīng)》作為其中最名貴的展品之一,與《文史箴圖》、宋羅漢三彩像和宋、明名畫等一起展示著中國歷史與文化的魅力。
據(jù)介紹,《金剛經(jīng)》是一件非常成熟的反字陽文的雕刻作品,字體為楷書體類,工整而完美,人物圖像線條細膩,勁道流暢。
據(jù)了解,《金剛經(jīng)》木雕版的復制是根據(jù)中國歷史博物館的要求制作的,它的主要作用,是向人們展示木雕版的技藝。在揚州的復制工作,是根據(jù)中國印刷博物館提供的,在倫敦大英博物館拍攝的照片進行的。它在揚州共進行了兩次復制。第一次是在2004年,版厚僅2.5厘米,整個復制完全按照照片進行。由于原稿擺放不舒展,加之拍攝角度等問題,照片展示的原物出現(xiàn)了變形。另外,原物本身又有畫面缺損、字體模糊等現(xiàn)象。考慮到“追求原稿的風貌”,所以沒有進行修復。據(jù)回憶,照片清晰度很差,許多地方模糊不清,人身獸面筆畫相連,下刀很難,復制工作中雕刻難度較大。帶著這些問題,刻工和技術人員耐心摸索,分析畫意,力求線條貫通成形。
去年第二次制作《金剛經(jīng)》時,考慮到2004年的《金剛經(jīng)》版厚較薄,容易出現(xiàn)變形,于是將版厚調(diào)整到50毫米。針對照片中出現(xiàn)的“上下欄線”起伏不直、字體變形的情況,用電腦進行處理調(diào)整。調(diào)整后的《金剛經(jīng)》畫面上下欄線一致,行字工整不歪斜。為了確保木刻版的整體效果,在揚州的木版雕刻大師中選擇了一位40多歲、技藝高超、且體力較好的大師進行雕刻。這一次復制成功的《金剛經(jīng)》堪稱完美。
【花落揚州是別無選擇】
由江澤民同志題寫?zhàn)^名的中國印刷博物館,于1996年6月1日建成開館,館址坐落于北京大興黃村,共有建筑面積8100m2,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印刷專業(yè)博物館。它全面展示了中國印刷術的起源、發(fā)明和發(fā)展的歷史過程;近現(xiàn)代以來我國民族印刷業(yè)發(fā)展的歷史;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印刷工業(yè)現(xiàn)代化進程的歷史。館內(nèi)設有“源頭古代館“、“近現(xiàn)代印刷館“、“印刷設備館“和“綜合館“四大展區(qū)。然而,這里曾因無法讓人領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日期的印刷實物——唐代懿宗咸通九年的《金剛經(jīng)》木雕版的神奇,成為一大遺憾。于是,木雕版《金剛經(jīng)》的再造在該館提上了重要的位置。
而木雕版《金剛經(jīng)》的復制在揚州進行,是別無選擇。眾所周知,雕版印刷被譽為“江蘇一寶”和“中華一絕”。雖然中國古代雕版術曾經(jīng)對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產(chǎn)生過巨大的影響,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進步,人們對這一整套手工工藝已經(jīng)淡忘并越來越感到陌生。廣陵古籍刻印社挖掘并繼承了這一古老的傳統(tǒng)工藝,培養(yǎng)了從寫樣、上樣、發(fā)刀、挑刀、鋸邊鏟空、刷印、分書、齊欄、裝訂等各方面的絕技傳人,并卓有成效地付諸生產(chǎn),當今能完整再現(xiàn)雕版印刷工藝整套生產(chǎn)流程的,全國僅此一家,被譽為“活標本”、“活化石”,所以木雕版《金剛經(jīng)》在揚州復制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金剛經(jīng)》原作是精品】
據(jù)介紹,《金剛經(jīng)》文字5000多字,每行19字,書法屬楷書體類,其書法工整,講究書法美感,同樣的字重復出現(xiàn)追求變異,不同于刻書體(宋體)的千篇一律。“說法圖”長285毫米,寬235毫米,人物形態(tài)栩栩如生,面部五官圓潤飽滿,動物的皮毛線條飄逸,有風吹過來的動感,疏密相間、繁中有簡、虛實相生、靜中有動、線條細膩、錯落有致。《金剛經(jīng)》的風格在于筆畫該粗的要粗、該細的要細,字體擺布非常合理,雕刻的技藝非常到位,利落清楚。從印刷品的字面上看,原雕刻不止一人所刻,當時是由多名工匠合力制作而成的。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在認真研究了原作品的基礎上,制訂了一整套復制方案,對再現(xiàn)這一歷史遺存堅定了信心。
【再造《金剛經(jīng)》傾全力】
據(jù)介紹,此次再造《金剛經(jīng)》的第一步是原稿修描。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選了一位書法功底較深的寫樣工,把《金剛經(jīng)》的斷字、缺字、模糊字描清楚,把圖的線條缺損部分連上,把模糊不清楚的部分理順。
第二步是選料。此次,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的工作人員趕到沭陽,從山上精選了多棵沒有結過果實的野梨樹。工人們首先把樹木鋸成5厘米厚的木板;再在每個樹段中選出1至2片紋路一致、面積相等的木版完全浸泡于水中數(shù)月,期間要數(shù)次換水,使木版體內(nèi)的樹脂溶解后再取出來,平行放在無直射光的通風干燥處,每層木板之間用粗細相等的木條墊平,令其通風、自然干燥,并把兩頭用漿糊貼上牛皮紙以免頂頭收身較快有裂縫。待完全干燥后按所需尺寸兩面刨平,接著用漿糊在板面上輕輕研磨,再將《金剛經(jīng)》的寫樣反貼在板面上,要求紙張的紋路方向一致,用扁平刷輕拭紙背,待干燥后,用食指輕輕擦去紙背上多余的纖維,使板面上的字跡或圖文清晰顯現(xiàn)出來。
第三步是刻版。據(jù)介紹,此次復制共歷時4個月。先用發(fā)刀將上下欄引線,圍繞每個字的筆意按原貌橫向筆畫,在下側(cè)刻一刀,再由每個字的豎、點、撇、捺、勾的左側(cè)面刻一刀,并把字的左邊空白部分刻掉。《金剛經(jīng)》發(fā)刀著重注意到每個字的筆法,復制要求原貌逼真,不能隨意帶有自己刻字的風格。而挑刀分兩步——過橫與割木。挑刀要求刀口磨得像月牙形,口背厚,刀下木起。將發(fā)過刀的《金剛經(jīng)》版子倒置,此時版面上的字為倒字,用植物油少許涂于版上,使字顯現(xiàn)得更清楚,發(fā)刀的刀口也更清楚。
《金剛經(jīng)》圖像版雕刻也非常精細,要按一小塊一小塊的圖形刻,每天根據(jù)自己的眼力,要心靜仔細,刻線條要流暢,毛發(fā)飄逸,尖如麥芒,人物面相傳神,刻畫要細膩生動,線條與花形要起刀和收刀交代得清清楚楚,無破碎斷落。最后鋸邊打空,用開水拿毛刷來回清洗,洗去紙屑和植物油,便于印刷上墨。
【它是現(xiàn)存最早的印刷實物】
據(jù)介紹,雕版印書大約開始于公元6到8世紀。之所以把《金剛經(jīng)》定為“最早”,是因為唐朝后期,印刷實物有明確日期,其末尾明確刻著“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價為二親敬造普施”字樣。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顯然,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日期的印刷實物。
據(jù)介紹,現(xiàn)在還保存的古代雕版印書實物共有三件:一是上面提到的《金剛經(jīng)》,二是信宗乾符四年(877年)刻的歷書,三是中和2年(882年)刻的歷書。
據(jù)介紹,《金剛經(jīng)》原藏于甘肅敦煌千佛洞,1899年在洞中發(fā)現(xiàn)。該書呈卷子形式,全卷長4877毫米,高244毫米,卷首的一幅扉畫是釋迦牟尼在祗樹給孤獨園的說法圖,其余是《金剛經(jīng)》全文。該書雕刻非常精美,圖文渾樸穩(wěn)重,刀法純熟,說明刊刻此書時技術已達到高度熟練的程度,書上墨色濃厚均勻,清晰明顯,也說明當時印刷術已高度發(fā)達。
【木雕版在揚州兩次被復制】
大英博物館又名不列顛博物館,位于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羅素廣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guī)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它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文物和圖書珍品。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大英博物館始建于1753年,1759年對外開放,它最引人注目的要數(shù)東方藝術文物館。該館有來自中國、日本、印度及其他東南亞國家的文物十多萬件。其中,中國陳列室就占了好幾個大廳,展品從商周的青銅器,到唐代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僅來自中國的歷代稀世珍寶就達2萬多件,其中絕大多數(shù)為無價之寶。如中國各朝代的繪畫、刺繡,各個時期的出土文物、唐宋的書畫、明清的瓷器等等,《金剛經(jīng)》作為其中最名貴的展品之一,與《文史箴圖》、宋羅漢三彩像和宋、明名畫等一起展示著中國歷史與文化的魅力。
據(jù)介紹,《金剛經(jīng)》是一件非常成熟的反字陽文的雕刻作品,字體為楷書體類,工整而完美,人物圖像線條細膩,勁道流暢。
據(jù)了解,《金剛經(jīng)》木雕版的復制是根據(jù)中國歷史博物館的要求制作的,它的主要作用,是向人們展示木雕版的技藝。在揚州的復制工作,是根據(jù)中國印刷博物館提供的,在倫敦大英博物館拍攝的照片進行的。它在揚州共進行了兩次復制。第一次是在2004年,版厚僅2.5厘米,整個復制完全按照照片進行。由于原稿擺放不舒展,加之拍攝角度等問題,照片展示的原物出現(xiàn)了變形。另外,原物本身又有畫面缺損、字體模糊等現(xiàn)象。考慮到“追求原稿的風貌”,所以沒有進行修復。據(jù)回憶,照片清晰度很差,許多地方模糊不清,人身獸面筆畫相連,下刀很難,復制工作中雕刻難度較大。帶著這些問題,刻工和技術人員耐心摸索,分析畫意,力求線條貫通成形。
去年第二次制作《金剛經(jīng)》時,考慮到2004年的《金剛經(jīng)》版厚較薄,容易出現(xiàn)變形,于是將版厚調(diào)整到50毫米。針對照片中出現(xiàn)的“上下欄線”起伏不直、字體變形的情況,用電腦進行處理調(diào)整。調(diào)整后的《金剛經(jīng)》畫面上下欄線一致,行字工整不歪斜。為了確保木刻版的整體效果,在揚州的木版雕刻大師中選擇了一位40多歲、技藝高超、且體力較好的大師進行雕刻。這一次復制成功的《金剛經(jīng)》堪稱完美。
【花落揚州是別無選擇】
由江澤民同志題寫?zhàn)^名的中國印刷博物館,于1996年6月1日建成開館,館址坐落于北京大興黃村,共有建筑面積8100m2,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印刷專業(yè)博物館。它全面展示了中國印刷術的起源、發(fā)明和發(fā)展的歷史過程;近現(xiàn)代以來我國民族印刷業(yè)發(fā)展的歷史;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印刷工業(yè)現(xiàn)代化進程的歷史。館內(nèi)設有“源頭古代館“、“近現(xiàn)代印刷館“、“印刷設備館“和“綜合館“四大展區(qū)。然而,這里曾因無法讓人領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日期的印刷實物——唐代懿宗咸通九年的《金剛經(jīng)》木雕版的神奇,成為一大遺憾。于是,木雕版《金剛經(jīng)》的再造在該館提上了重要的位置。
而木雕版《金剛經(jīng)》的復制在揚州進行,是別無選擇。眾所周知,雕版印刷被譽為“江蘇一寶”和“中華一絕”。雖然中國古代雕版術曾經(jīng)對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產(chǎn)生過巨大的影響,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進步,人們對這一整套手工工藝已經(jīng)淡忘并越來越感到陌生。廣陵古籍刻印社挖掘并繼承了這一古老的傳統(tǒng)工藝,培養(yǎng)了從寫樣、上樣、發(fā)刀、挑刀、鋸邊鏟空、刷印、分書、齊欄、裝訂等各方面的絕技傳人,并卓有成效地付諸生產(chǎn),當今能完整再現(xiàn)雕版印刷工藝整套生產(chǎn)流程的,全國僅此一家,被譽為“活標本”、“活化石”,所以木雕版《金剛經(jīng)》在揚州復制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金剛經(jīng)》原作是精品】
據(jù)介紹,《金剛經(jīng)》文字5000多字,每行19字,書法屬楷書體類,其書法工整,講究書法美感,同樣的字重復出現(xiàn)追求變異,不同于刻書體(宋體)的千篇一律。“說法圖”長285毫米,寬235毫米,人物形態(tài)栩栩如生,面部五官圓潤飽滿,動物的皮毛線條飄逸,有風吹過來的動感,疏密相間、繁中有簡、虛實相生、靜中有動、線條細膩、錯落有致。《金剛經(jīng)》的風格在于筆畫該粗的要粗、該細的要細,字體擺布非常合理,雕刻的技藝非常到位,利落清楚。從印刷品的字面上看,原雕刻不止一人所刻,當時是由多名工匠合力制作而成的。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在認真研究了原作品的基礎上,制訂了一整套復制方案,對再現(xiàn)這一歷史遺存堅定了信心。
【再造《金剛經(jīng)》傾全力】
據(jù)介紹,此次再造《金剛經(jīng)》的第一步是原稿修描。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選了一位書法功底較深的寫樣工,把《金剛經(jīng)》的斷字、缺字、模糊字描清楚,把圖的線條缺損部分連上,把模糊不清楚的部分理順。
第二步是選料。此次,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的工作人員趕到沭陽,從山上精選了多棵沒有結過果實的野梨樹。工人們首先把樹木鋸成5厘米厚的木板;再在每個樹段中選出1至2片紋路一致、面積相等的木版完全浸泡于水中數(shù)月,期間要數(shù)次換水,使木版體內(nèi)的樹脂溶解后再取出來,平行放在無直射光的通風干燥處,每層木板之間用粗細相等的木條墊平,令其通風、自然干燥,并把兩頭用漿糊貼上牛皮紙以免頂頭收身較快有裂縫。待完全干燥后按所需尺寸兩面刨平,接著用漿糊在板面上輕輕研磨,再將《金剛經(jīng)》的寫樣反貼在板面上,要求紙張的紋路方向一致,用扁平刷輕拭紙背,待干燥后,用食指輕輕擦去紙背上多余的纖維,使板面上的字跡或圖文清晰顯現(xiàn)出來。
第三步是刻版。據(jù)介紹,此次復制共歷時4個月。先用發(fā)刀將上下欄引線,圍繞每個字的筆意按原貌橫向筆畫,在下側(cè)刻一刀,再由每個字的豎、點、撇、捺、勾的左側(cè)面刻一刀,并把字的左邊空白部分刻掉。《金剛經(jīng)》發(fā)刀著重注意到每個字的筆法,復制要求原貌逼真,不能隨意帶有自己刻字的風格。而挑刀分兩步——過橫與割木。挑刀要求刀口磨得像月牙形,口背厚,刀下木起。將發(fā)過刀的《金剛經(jīng)》版子倒置,此時版面上的字為倒字,用植物油少許涂于版上,使字顯現(xiàn)得更清楚,發(fā)刀的刀口也更清楚。
《金剛經(jīng)》圖像版雕刻也非常精細,要按一小塊一小塊的圖形刻,每天根據(jù)自己的眼力,要心靜仔細,刻線條要流暢,毛發(fā)飄逸,尖如麥芒,人物面相傳神,刻畫要細膩生動,線條與花形要起刀和收刀交代得清清楚楚,無破碎斷落。最后鋸邊打空,用開水拿毛刷來回清洗,洗去紙屑和植物油,便于印刷上墨。
- 關于我們|聯(lián)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